如果能夠堅持一個小時,那你也可以堅持更長的時間。而這種不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將會給予你巨大的能量與激情,去追求更具深遠意義的目標。
什麼是專注?它是一種身體行為嗎?它是思想的運動嗎?是因欲望(即意誌力的本質)而采取的行動嗎?人們如何保持專注力?它是自然出現的嗎?人們是否無需付出巨大努力,無需上大學或接受宗教導師的訓導就可以形成專注力?現在,讓我們來探討這個問題(但不是為了尋求答案)。
專注意味著不僅用耳朵去聽,而且用心去聽。專注還意味著去看、去觀察--不僅用眼睛,而且還要用心。專注還意味著學習。觀察、傾聽、學習,這三者都是專注的內涵。
什麼是學習?學習是記憶嗎?就如同我們上學(包括上大學)時所必需的那種記憶?上學的時候,我們不停地記憶,將書本上的知識以及專家、老師和舍監傳授的知識存儲起來。這就是學習嗎?我們總是不停地積累、運用知識,而不管熟練與否。對於木匠大師的學徒來說,他要學習的是了解木材的質量、種類、紋理,以及是否美觀、觸感如何、怎樣運用,等等。他是在通過日複一日、月複一月的木工知識與實踐經驗的積累,來進行我們所謂的學習。而這種學習顯然很有限,因為不管過去還是將來的所有知識都是有限的。
那麼,有沒有一種學習方式是不受限的?有沒有一種學習不是通過知識積累,而是通過傾聽(包括傾聽時對對方言語的反應,如對特定詞“愛”和“恨”的反應)和觀察(不帶任何偏見、不受任何思想影響)實現的?在看一棵樹的時候,你能不能做到心中無“樹”?你有沒有這樣做過?這意味著不帶預設觀點與動機地觀察,而且不受他人思想的影響。這樣的學習,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因此,保持專注便十分必要。專注的初始即是開始覺察之時。此刻坐在這裏,我們能否在靜默中細察周圍的所有事物?然而覺察之後,我們便會開始選擇:那件藍色襯衫不錯,比我穿的這件好多了;你的發型比我的好看多了,等等。我們總是在比較、判斷、評估,而所有這些行為都是選擇。我們是否可以不做選擇,隻是覺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