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和行商小販的衝突,從來沒有今天這樣嚴重,大體已成敏感的社會問題。事情的複雜性需要專業的調查和細密的分析才能更有說服力,我們暫且擱置。
我個人觀察,中國的作家似乎對此還不敏感,隻偶然在新聞報道中看到說馬原的小說有所反映,可惜沒有讀過小說,不知是如何反映的。
現代社會生活複雜萬端,城市管理者要維持城市的秩序和形象,需要管理,這沒有錯;而社會再發達,它的社會成員不可能都處在同樣的生活水平上,這也是真實的社會生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城管代表公共權力,一般來說,它是強者,而行商小販是具體個人,總是居於弱勢,他們肯定有錯誤,但他們多數是不得已,這恐怕也是我們判斷此類衝突的一個基本態度。我想不出什麼更好的辦法來判斷兩造的是非,但我想到了古人的一個簡單經驗。我想把這個經驗介紹給城市的管理者和城管朋友。
《朱子家訓》中有一句話:“與肩挑貿易毋占便宜。”《朱子家訓》是由簡單處教人如何做人做事的,它流傳了好幾百年,應當說是真實的生活經驗,是經得起時代驗證的。
“與肩挑貿易毋占便宜”,道理很簡單。“肩挑”是農耕時代中國商販的典型形象,它的每一份貿易成績,都建立在一刻不停的體力勞作上,而這樣的體力勞作所得總是非常有限,可以設想,一個走街串巷的“肩挑”,他就是把所有的東西都賣掉又所得幾何?所以古人總結,不要占這些人的便宜。這其中包含了對弱者的同情和尊敬,流露出的是一份對生活艱難者的溫恤。
世間萬事都有它的不得已處,人生而不易。我自小在中國北方長大,每當寒夜降臨,在北風呼嘯中,偶然看見貧弱的女子或老嫗在街頭販賣小商品時,總會想到,這樣的寒夜,有辦法的人誰不回家呢?還要困守,一定無奈。確是“月兒彎彎照高樓,幾家歡樂幾家愁”。
城管和小販衝突,常是城管一群,小販三口,男人出手,女子哭吼,幼兒待哺。如果此時城管能想到生活的不易,想到“與肩挑者貿易毋占便宜”的古訓,或許不該發生的悲劇會少一些。
城管朋友,“與肩挑貿易毋占便宜”,讓我們共勉!
(二〇一三年九月二十五日聞沈陽小販夏俊峰被執行死刑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