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課題至上”?先說課題。
中國目前管理所有學術的基本製度,是由某一行政主管部門(通常由國家、省部委和其他相關機構指定部門組成),將預設的學術研究方向列為詳細課題附帶相應的研究經費,向指定的研究機關人員發布(這些機關通常是高校及相關科研院所);發布有固定的時間(每年發布),申請有固定的程序(有相應軟件),結項有固定的時間(有相應模式)。這就是所謂“課題”。
再說“課題至上”。它是指高校或者科研單位將前述“課題”本身列為學術評價中的剛性要求之一,即無論個人在學術上有多少成績,職稱評定或者相應鼓勵製度中,有無課題成為至關重要的必備條件,多數高校目前在評教授時規定必須有國家課題,否則不能升等,此即“課題至上”。也就是說,拿國家的錢研究本身即成為成績,而不拿國家的錢做出了好成績也不算。
這種學術管理製度,我個人認為對自然科學基本合理,對社會科學部分合理,而對文史哲研究則基本不合理。目前這種不分學科,以一個模式簡單運行的學術管理製度,其實對文史哲研究的傷害已日見明顯。因這種製度不鼓勵個人自發研究,而鼓勵向國家要錢研究。
我們應當相信,一個正常的社會需要人文學科存在。如果有人問讀文學、讀曆史、讀哲學有什麼用?我們隻能不作回答。中國目前的文史哲研究,因為所有學術機關都奉行“課題至上”,所以所有學人都必須在這個圈套中遊戲,保持清高,已極為不易。但我們又會發現,今天好的人文研究,多數不是“課題至上”結果下的產物,而是民間自發的學術研究。每到年底,我們看看各大書店受到讀者歡迎的學術著作,有幾種是“課題至上”的成績?完全沒有。
說實話,文史哲研究中,除了少量特殊的文獻搜集和整理工作外,多數學術研究不需要目前國家給出的那麼多經費。這裏我也要說句不客氣的話,我們從事人文學術研究的人,也要有基本的良知,不能因為是國家的錢就以為越多越好,都是民脂民膏呀!該心疼還要心疼!
文史哲研究有自身的學術特點,也有自身獨立的學術尊嚴,最終檢驗文史哲研究的是時間和人心,國家在這一點上要自信,學人更要自信。有獨立精神的高校,要敢於自覺破除“課題至上”,不將其列為剛性的學術評價指標;有尊嚴的學人,要自覺保持清醒,在舉世皆濁的環境中,有一點我獨醒的意識。
當國家學術製度走向沒落的時候,學人雖不能挽狂瀾於既倒,但盡可能不同流合汙,應當說不是過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