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論政是中國現代新聞傳統(3 / 3)

二〇〇九年二月十八日:前幾天見到林建剛,囑他整理一個《近三十年來儲安平研究論文目錄索引》,他答應試試。今天發來電子郵件說:“我的兩個朋友都想去參加儲安平的會議,其中一個叫做周為筠,是浙江人民出版社的編輯,另一個叫做吳麟,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方麵的博士,現在是北京一所高校的講師。我告訴他們了,估計過段時間他們就會把文章發到你的郵箱裏麵了。”我複信說可以來參加會議,但費用如何落實,再議。中國政法大學博士陳夏紅發來短信,想來參加會議,我回複同意。

二〇〇九年二月二十三日:今天得成都冉雲飛電子郵件:“有十三年未見了,前兩天在兄新浪博客上見到今年有儲先生之研討會,就想好好寫篇關於儲先生的文章,希望能藉此到廈門與兄暢談。”我一九九六年去昆明,曾在四川龔明德兄處寄宿數日,得識雲飛兄,其時他剛新婚不久,家中藏書甚富。我複信歡迎他來廈門看看。

二〇〇九年二月二十四日:今天得北京陳遠信:前幾天在你的博客上看到正在召集“紀念儲安平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學術討論會”,我打算根據1957年《人民日報》上針對儲安平的報道和批判寫一篇“儲安平1957年的人際關係分析,不知道這個題目在你看來是否還有些意義?如果覺得有些意義的話,我寫完後發給您指正可否?如果您覺得此題意義不大,也就算了。”我當及複信:“題目可以,但光用一種單一材料不夠,最好能把儲以往的社會交遊也加進來,比如他在九三和民盟中央高層的真實關係,可能還要費點功夫,設法查一下,能不能看看相關檔案。因為有些事光從1957年還看不出來,另外,人際關係的分析,一定要放在曆史背景下解析,不然就會得出與真相不符的結論。寫好後發到我信箱,我五月要印論文集,會後還要在台灣出版。謝泳2.24”。

二〇〇九年三月二十日:今天得劉茜信並複。劉信:“我是遼寧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的畢業生。現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師範學院任職。我的畢業論文就是以儲安平及《觀察》周刊為著眼點。所以,非常希望有機會參加會議,向各位前輩學習。現將兩篇拙文發於您處,望不吝賜教。”複信如下:感謝對會議的關心。如果有機會,我一定邀請你來參加。你的論文第二部分較有新意。我意可將第二部分單獨抽出作為一篇論文發給我,我將它編入會議論文集。另外,不要用“解放戰爭”這樣的概念,用“內戰”或者直接用“時間概念”。改好後發給我。

二〇〇九年三月二十二日:今天接儲望華先生信並文章,文章已編入會議論文集。信如下:“從網上知悉您在今年7月份將主持舉行儲安平誕辰一百周年學術討論會,我謹向您表示熱誠的敬意!並衷心預祝這次討論會,將能按照你們主辦方的目的、目標、意願,一切能夠順利、圓滿、成功地舉行!您本人傾全心全力潛心研究儲安平的人生道路、思想理念,以及他和中國各個不同時代的關係及影響。作為他的幼子,我對他的相當一部分的了解,也是來自您的研究著述。我深知這項工作所麵臨的各種困難,我也相信它對中國現代民主進程的重大深遠意義。不久前我寫了一篇文章,是作為今年父親誕辰一百周年,我的深切緬懷中的一部分。限於水平不夠,所知重大事例不多,我無法寫出對研究儲安平有幫助的信息、史料、研究等文獻,而隻能僅從一個當時少年殘存的記憶中,盡力去捕獲一些零星的碎片和生活場景,給您做一個參考吧。祝您成功!儲望華二〇〇九年三月二十三日於澳大利亞墨爾本。”複信如下:“儲先生:收信及大作。感謝您對我們學術活動的支持,如果可能,非常希望您能來參加。您的文章,我會及時編入會議論文集。會議隻是一個簡短的會議,可能隻有半天,我們的目的是,不要忘記那些對曆史有貢獻的知識分子。現已有不少文章,我正在選擇有新意的,努力編成一本有史料性的書。屆時我會寄一部分書給您。我們保持聯係。”晚再得儲望華先生信:“謝謝您如此迅速、及時的回信。您或不能想及,當我收讀您來信時,我感動(激動)得哭了出來,並‘與天長嘯’了兩聲!(所幸,我年輕的太太與更年輕的兒子並未聽到),我感慨儲安平的不幸與艱難;我亦感慨謝泳等的艱難與不易!我能否與會,並不重要;會議的成功與否,卻是攸關的重要。中國的民主道路,因有其‘中國特色’,便更顯得何其艱難。每當我遊曆歐洲,便會更多感慨……凡是不能順暢的,便由‘中國特色’的理由可以排除一切。這就是中國。即便在音樂創作中,也必須麵對幾億淳樸可愛的民眾,讓他們高興,理解。不管不顧他們的水平,一味超前的‘現代’,到頭來也隻好是孤家寡人。我覺得儲安平未必是政治上的‘先鋒派’,他是理性一族,但他的‘理性’,即使到50年後的今天,仍有‘超前’之嫌。我覺得,從‘政治上’,他未免猶有‘血氣方剛’的氣概與膽識,他應知他麵對的‘銅牆鐵壁’之森嚴。我個人對中國的民主,從未喪失信心,從發展的眼光看,目前的‘民主’,畢竟進步於50年前,30年前;再過三五十年,肯定還有更大進步。‘待以時日’,是我的基本信念。隻希望自己的言行,業務中的規範,不要有悖於此大方向。希望保持聯係。我今年九月底將到北京,出任全國鋼琴演奏比賽評委,十二月底到澳門,出任中國鋼琴作品比賽評委。我姐望瑞目前在北京,她經常來澳洲,我二哥望德身患肺癌,已病入膏肓,大哥望英,移民悉尼,安居樂業,其樂融融。我祈祝您有一個安康的環境氛圍。我的侄子儲俠(望德之子),目前任職‘中國收藏者協會秘書長’,專攻錢幣製作收藏發行。他本人有意於2009年,為紀念儲安平誕辰一百周年,而製作發行一套‘儲安平紀念金幣’(僅作為文化名人,他們發行過梅蘭芳、魯迅、夏衍等人的紀念幣),苦於沒有合適的儲安平的麵照(可悲矣!儲的後人卻沒有儲的照片而至於向社會廣泛征集),我和他提及向您聯絡及求援。某種意義上,您所掌握的資料資源,遠多於儲氏家人。礙於目前望德病重,我不便詢問儲俠‘儲紀念幣’之進展。我向您報告此事,如有興趣,或可與儲俠聯係。”

二〇〇九年四月三日:今天收到中國婦聯曆史研究所周蕾來信並複:“我是從事婦女史研究的,搜集過關於端木露西的資料,並正著手寫一篇關於她的論文。我查找過1935—1937年的《中央日報》,找到了她在其主編的副刊《婦女周刊》發表的所有文章,另外還有一篇她的散文《兩地霧》,是在散文集《巴山蜀水》(1945年8月)中找到的。在網上看到廈門大學為舉辦‘紀念儲安平誕辰一百周年學術討論會’征集文獻的消息,請問不知道關於端木露西的資料是否可向大會提供,若是可以的話,以何種形式呢?目前有一部分我輸入電腦了,其他是紙版。自己很希望能參加這次會議,我正寫的論文有部分涉及端木露西與儲安平,希望能有機會向各位老師專家學習,並深入討論交流。”

二〇〇九年四月十八日:今天得杭州陳永忠信並兩稿。永忠前幾年我曾和他有過聯係,他寫過一本《儲安平評傳》,內中關於儲安平的家世頗多新材料。永忠來信說:“我是陳永忠,不知您是否還記得我?最近偶然得知您現在廈門大學執教,並將於7月舉辦紀念儲安平誕辰一百周年學術討論會,我非常高興。現將我的兩篇有關儲安平研究的文章通過電子郵件發過去,不知能否采用?如能采用,屆時將一定前往廈大參加討論會,並親自拜訪您。”我已複信永忠,希望他能來參加會議。

二〇〇九年五月一日:今日得江南大學汪春劼信:“本人筆頭甚懶,這次之所以要逼自己寫一篇文章,是想得到一個以文會‘師’的機會,能當麵向那些給自己精神食糧的各位前輩請教。江南大學地處無錫,而儲安平的家鄉宜興現在是無錫下麵的一個縣級市,本想利用地緣優勢,寫得儲安平故鄉與親人儲南強的文章,在圖書館、地方誌找了多天的資料,最終隻好放棄了。無奈之下,我隻好以資料比較好找的當年大批判視角完成了這篇文章。實事求是地講,這篇文章沒有多少新意,隻是通過一些資料的還原,重現我所尊敬的儲安平先生受辱的過程。在那蠻不講理的時代,有著深邃理性的儲安平是多麼的無奈和無助。也許我以文會‘師’的願望因自己的學力而無法實現,但不管怎樣,我都要對你說聲謝謝,謝謝你和戴記者對儲安平的‘發掘’與傳播!祝儲安平百年紀念會圓滿成功。”第二天複信:“春劼:收信並大作。感謝感謝。大作我收入會議論文集。會議沒有問題,我們是小會,不到20人參加。題目是:儲安平和他的文學活動——紀念儲安誕辰一百周年。會議食宿不成問題,隻是來往機票我一時不好解決。我會發通知給你。”

二〇〇九年五月二日:今日得汕頭大學宮立信:“我是汕頭大學文學院2007級現當代文學研究生,因編者的碩士論文是《論樊駿的現代文學研究》,從與樊駿先生的交談中得知他曾在《觀察》雜誌發表一文,並且還曾到過儲安平先生住處拜訪,於是編者才查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所藏的《觀察》,並有了輯錄的想法。經過半個多月的查閱由王富仁老師主持的新國學研究中心所藏的《觀察》雜誌縮微膠卷,對《觀察》雜誌上有關儲安平先生的資料進行了分類整理,共由八部分組成,包括:一、《觀察》編輯後記和報告彙編;二、《觀察》雜誌編者按彙編;三、儲安平著作廣告;四、《觀察》讀者讀儲安平文章後來信彙編;五、觀察讀者關心雜誌安危來信彙編;六、《觀察》欄目說明及其他彙編;七、幾位知名人士致函儲安平函(或觀察作者致函儲安平函)彙編;八、觀察普通讀者來信彙編。另附有一篇簡短的《編後記》。另外,看到先生的《儲安平評傳》中有兩處史實問題,特查閱資料與先生商榷,有不當之處,請先生海涵!翻閱全部的《觀察》,發現有很多問題可以探討,比如《觀察》頁麵的變化的探究,《觀察》廣告刊登的內容變化,儲安平與青年(尤其是大學生),清華北大學生與《觀察》,《觀察》的讀者投書欄,文藝欄等都是很值得探尋的題目,隻是因為自己的碩士論文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也隻好暫時隻完成這一個小小的輯錄,等方便時再繼續這個方麵的探尋與研究。”當即複信:“宮立:信及史料都收到了。你用力甚勤,在現在的研究生中,還不多見。我意可以用這些材料寫一篇論文,然後在本月底前發給我,我將編入會議論文集。如果很忙,一時完不成論文,也可以來開會。你在汕頭,離廈大不遠,屆時我會及時通知你。你是學生,能做研究,非常不易,應當特別鼓勵,你來廈門的往返車票和三天的會議食宿,由會議全部負責。另外,你批評我的那一處錯誤,你是對的,希望能投稿。那時候沒有網絡,得到材料非常不易。感謝你的認真和對研究工作的熱情,希望能在廈門見到你。謝泳5.2”。

二〇〇九年六月十日:上午發華東師大研究生張焮信。信如下:我會寄你論文集,將來還要公開出版。你的研究不錯,但思路還沒有展開,太局限。我給出個題目,你來完成。儲安平一生對新疆有特殊興趣。《觀察》出過的唯一專刊就是關於新疆的,他請了周東郊一個人來完成,後來這個專輯還收在“觀察叢書”中,可惜沒有出版。早些年我曾和周的後代聯係過,如果你將來需要,這些我都可以幫助你。

“現在新疆問題是大問題,你從此入手,才能寫出大文章。1949年後,儲安平最早去的就是新疆,他出的兩本書《瑪納斯河墾區》《新疆新麵貌》,都是關於新疆的,這與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國家觀有聯係。晚清以降,為什麼中國學者關心西北史地研究?與國家命運相關。《觀察》周刊特別關注新疆問題,特別是北塔山事件後,有許多報道。你的論文題目是《儲安平的新疆觀——以〈觀察〉周刊對新疆問題的關注為例》,可以寫一本書。而且這是現在最有意義的研究,你隻需要把近年來關於新疆問題的專書看幾本,把握住大勢即可,你的重點在於曆史。這樣的文章,如果能寫出來,有曆史感又有現實意義,會受到很多人關注。我因為編輯會議論文集,所以有此感慨,因為多數論文選題沒有新意,就是在那幾個大家都能想到的問題上打轉。有事來信。謝泳6.10”。

二〇〇九年六月十一日:這幾天編輯會議論文集,整體感覺不錯,隻是真正有新意的文章還是太少。會議論文集二十號開印,我再等幾天,特別是章詒和先生、秦賢次先生的文章還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