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激勵法
要走出心理失衡,最好的辦法是給自己一個激勵,即給自己確立一個追求的目標,並付諸行動。采用激勵法時,首先目標要確立得適宜,既不能太高又不能太低:太高的目標會使心靈受挫折而變得垂頭喪氣;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實現,不能給內心帶來喜悅。其次,要選擇對社會有價值而且必須依靠自己的努力來實現的目標。
保持心理健康,走出心理牢籠
著名心理健康專家喬治·斯蒂芬森博士總結出十一條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可供參考:
(1)當苦惱時,找你所信任的,談得來的,同時頭腦也較冷靜的知心朋友傾心交談,將心中的憂悶及時發泄出來,以免積壓成疾。
(2)遇到較大的刺激,或遭到挫折、失敗而陷入自我煩悶狀態時,最好暫時離開你所麵臨的環境,轉移一下注意力,暫時回避以便恢複心理上的平靜,將心靈上的創傷填平。
(3)當情感遭到激烈震蕩時,宜將情感轉移到其他活動上去,忘我地去幹一件你喜歡幹的事,如寫字、打球等,從而將你心中的苦悶、煩惱、憤怒、憂愁、焦慮等情感轉移、替換掉。
(4)對人謙讓,自我表現要適度,有時要學會當配角和後台工作人員。
(5)多替別人著想,多做好事,可使你心安理得,心滿意足。
(6)做一件事要善始善終。當麵臨很多難題時,宜從最容易解決的問題入手,逐個解決,以便信心十足地完成自己的任務。
(7)性格急躁的人不要做力不從心的事,並避免超乎常態的行為,以免緊張、焦躁,心理壓力過大。
(8)對別人要寬宏大量,不強求別人一定都按你的想法去辦事,能原諒別人的過錯,給別人以改過的機會。
(9)保持人際關係的和諧。
(10)自己多動手,破除依賴心理,不要老是停留在觀望階段。
(11)製訂一份既能使你愉快,又切實可行的休養身心的計劃,給自己以盼頭。
讓心理永葆健康的精神“營養素”
一般人都知道,身體的生長發育需要充足的營養。事實上,心理“營養”也非常重要,若嚴重缺乏,則會影響心理健康。那麼,人重要的心理健康“營養素”有哪些呢?
第一,最為重要的精神“營養素”是愛。
愛能伴隨人的一生。童年時代主要是父母之愛。童年是培養人心理健康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若得不到充足和正確的父母之愛,就將影響其一生的心理健康發育。少年時代增加了夥伴和師長之愛,青年時代情侶和夫妻之愛尤為重要。中年人社會責任重大,同事、親朋和子女之愛十分重要。它們會使中年人在事業家庭上倍添信心和動力,讓生活充滿歡樂和溫暖。至於老年人,晚年幸福是關鍵。
第二,重要的精神“營養素”是宣泄和疏導。
無論是轉移回避還是設法自慰,都隻能暫時緩解心理矛盾,而適度的宣泄具有治本的作用,當然這種宣泄應當是良性的,以不損害他人、不危害社會為原則,否則會惡性循環,帶來更多的不快。心理負擔若長期得不到宣泄或疏導,則會加重心理矛盾,進而成為心理障礙。
第三,善意和講究策略的批評,也是重要的精神“營養素”。
一個人如果長期得不到正確的批評,勢必會滋長驕傲自滿、固執、傲慢等毛病,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發展的表現。過於苛刻的批評和傷害自尊的指責會使人產生逆反心理。遇到這種“心理病毒”時,就應提高警惕,增強心理免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