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28日,中央電視台在《東方時空》欄目播出的《時空調查》中,揭曉了新浪網關於消費者認可度最高的家電品牌,格力電器成為了消費者認可度最高的空調產品,在《東方時空》進行的調查中,共計有1449名消費者參加了調查,調查顯示,家電四大件: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中,消費者選擇國產的占了八九成,其中空調選擇國產品牌的消費者最多,比例高達91%,空調中,對格力的投票最多。專家分析,主要原因是因為格力空調的質量過硬,一個企業是否有自主創新能力,一方麵體現在它在技術、品牌和專利以及行業技術標準等硬指標上,另外體現在這家企業在製度、管理、營銷上有沒有過人之處。盡管消費者的口碑和產品和企業的創新能力還不能完全畫上等號,但如果一個家電產品連消費者都不認同的話,那生產它的企業也無所謂自主開發能力了。
2006年夏天,重慶地區出現了50年一遇的高溫——,並且連續96天大旱。酷熱的室外溫度,使很多品牌的空調紛紛怠工趴下。而曾獲得“沙漠空調”美譽的格力空調卻依然活蹦亂跳地堅守在崗位上,為重慶人民送去了難得的一片清涼。原來,按照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一般空調普遍是針對於常年最高氣溫在43c的溫帶氣候而設計的,而格力空調的設計標準則在常年最高溫度52c的高溫氣候環境下也能正常使用。新疆吐魯番地區以天氣炎熱著稱,國內一些廠家的空調送過去根本無法工作,機器燙得可以攤煎餅。格力電器銷售人員成竹在胸,將專門出口沙特阿拉伯的沙漠空調送過去,很快占領了整個吐魯番市常格力空調在這些市場上的優異表現,都是源於公司對於產品的高標準設計和嚴格的檢驗測試。當大家都把格力成功的原因歸結為獨特的“格力銷售模式”時,董明珠卻清醒地意識到,格力產品的質量才是其製勝的關鍵。通常來說,一個企業內部總會有眾多的部門,站在局部的利益考慮,每個部門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正是這個原因,很多人總是在哪個部門更重要上持有不同的觀點。以銷售部和質量部為例,最常見的爭論就是銷售部認為沒有自己對市場的開拓,產品質量再好也賣不出去,而質量部則認為沒有過硬的產品質量,銷售能力再強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兩種認識都沒有錯誤,但卻不全麵。銷售能力再強,也不可能賣掉一堆破爛;質量再好,沒有強有力的銷售,也難以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脫穎而出。從全局來看,這兩個“拳頭”有一個不夠硬,就會影響企業的發展。這樣看來,習慣於從全局思考問題的董明珠重視產品質量,也就不足為怪了。鮮為人知的是,在如何提高產品的質量上,格力走過了一條相當艱難的“長征之路”。
1991年,格力電器剛剛成立的時候,已經是空調行業的“遲到者”。當時,格力一條破舊的窗機生產線年產量不過2萬台,而競爭對手卻已經達到幾十萬台甚至上百萬台的規模。格力當時連工資都快發不出來,數次登門拜訪銀行,不是被斷然拒絕就是吃閉門羹。但格力人沒有氣餒。格力的設計員日以繼夜地邊設計邊出圖,困了趴在桌上打個盹,餓了吃方便麵;為了趕進度,二樓還在施工,一樓就已經投產,砂漿、水泥塊隨時從空中而落……
上世紀90年代初的空調市場還是賣方市場,產品還沒下線,已經有大批訂單等著,無論質量好壞統統被搬上貨車銷往全國各地。創立之初的格力還處在模仿製造初期,在質量上也遇到過令人尷尬的場麵。當時,有些剛安裝的格力窗機竟然無法啟動,一檢查,原來是運輸過程中空調的銅管被震斷了。從1995年開始,格力開始了全麵的質量整頓。設立零部件篩選分廠,進廠的每一個零配件,都要經過各種檢測,合格後方能上生產線;製訂“總經理12條禁令”(現已延伸為“總裁14條禁令”),對生產過程中最容易發生問題的操作做了不近人情的規定,任何員工隻要違反其中的一條,一律予以辭退或開除……
一係列“心狠手辣”的措施,穩步提升了格力空調的質量。很多人都知道張瑞敏用鐵錘砸冰箱的故事,但可能並不知道格力也曾經發生過類似的事情。為了嚴把產品質量,格力下設的技術部、質檢部、企管辦、總裝分廠聯合向公司實行空調器質量承包。當時的朱江洪總經理讓人在總裝分廠廠部放了一個大鐵錘,隻要有產品質量不達標,就由這四個分部的負責人當眾用這把大鐵錘砸爛,並對有關負責人進行處罰。若是質量達標了,就重獎。當有人把格力空調的競爭力歸結為銷售模式或者售後服務時,董明珠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她認為格力產品的競爭力是“產品力”。事實上,董明珠的認識要更高、更遠、更讓人敬佩。她曾經在麵對記者的提問時說:“我的目標很清晰,作為格力品牌,不屬於我個人,也不屬於珠海市,我認為是屬於中國人,我把它看成是中國人的品牌,打造成世界品牌,我們的奮鬥目標離我們所達到的目標還有距離。從技術上提高還要從市場占有率上提高。”如果別人主導了這個行業,你唯一可行的策略就是縮小你的經營範圍,在某個子行業中搶占自己的一席之地。在中央電視台的《對話》欄目中,董明珠說:“要成為一個世界名牌並不是一個廣告就能夠決定,而更多是你的技術領先。我們現在的專利已經有700多項,都是我們自己研發的,從家用到商用空調現在用的全部都是自己的技術,特別是離心機的核心技術,是我們自己研發出來的,我們第一台8萬平方米的離心機,已經安落在黃山的一個五星級大酒店,我覺得這就是一個成功的標誌。格力沒有做不到的,但是我們並不因為做到了而滿足了,而是我們要更多提高自己,提出更多更苛刻的要求,希望格力在這個環境下能夠領先於世界。”霸氣的董明珠從來不隱瞞自己的“野心”:“我們的企業是一個實力雄厚的企業,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麵都處於領先地位,還不是簡單的一個產品或者某一個方麵,是綜合實力的領先。我們已經不像以前說自己是中國第一,我們認為這個話已經沒有分量,也不是我們的目標。我們的目標是保持世界領先的地位,要占到全球市場份額的30%,這就是格力的目標,百年不變。”“好空調,格力造”的廣告詞為什麼能夠成功?就是因為這句話把“好空調”和格力緊密聯係在了一起,使得消費者想到“好空調”就聯想起了格力,一聽到了格力,就想起了“好空調”,如同“奔馳”與“豪華”聯係在一起,“寶馬”與“駕駛”“沃爾瑪”與“安全”聯係在一起一樣,某個產品在消費者心中獨占一個概念,這個概念就成為該產品的代名詞。“格力的目標是要讓全世界的人都信賴格力空調,就像人們信賴‘奔馳’、‘寶馬’一樣。”正是因為有這樣偉大的目標,格力才會有“不拿消費者當試驗品”的企業文化和信念。
三、和諧是鬥爭出來的
從商以來,董明珠信奉鬥爭哲學,這並非是她天性好鬥,而是覺得鬥爭是人類生存的需要。她調侃說,自己與人鬥,與天鬥,與地鬥,其樂無窮。然而,到珠海格力總部,才是她與世俗勢力鬥爭的開始。
2001年春天,南國海 濱花海人潮,董明珠出任珠海經濟特區第一大企業——有6000名職工的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一職。臨陣受命,任重道遠,作為中國第一大空調企業的主帥,在這一空調銷售旺季裏,全國市場本應是她縱橫馳騁的活動大舞台,可是,萬萬沒想到,就在她全身心投入到稍縱即逝的市場的黃金時刻,卻被迫卷入到淮地格力銷售公司“嘩變”事件裏去。《格力驚爆內訌——淮地格力停業可能蔓延全國》《淮地格力嘩變內幕》《格力內訌:“董姐”當家會下什麼棋?》……
從5月開始,全國大小媒體以這樣聳人聽聞的標題,紛紛報道“準地嘩變”事件,並冠以“靠渠道優勢起家的格力空調這回在渠道上遇上了大麻煩”等副標題來蠱惑人心。“格力淮地內訌”的事實真相是:鑒於淮地格力電器銷售公司高管梁君在經營過程中出現了損害格力在準地市場發展的行為,為維護用戶的權益,保護經銷商的利益,我以淮地格力公司董事長、法人代表的身份,宣布將其免職,並對淮地格力具體事務進行一係列處理。而此刻董明珠深知,對準地事件處理的過程,不僅引起廣泛的輿論關注,也是全國格力經銷商所關心的。尤其是淮地的廣大經銷商,他們為格力做出了很多貢獻,突然出現這樣的情況,特別關心誰能保護他們的利益;而同行業競爭對手更為關注,他們站在自己的角度,希望看到不同的結果。淮地格力銷售公司成立於1999年秋天,是格力較早成立的銷售公司之一。未成立銷售公司之前,準地有五個空調銷售大戶共同經銷格力在淮地的市常當時“竄貨”很嚴重,淮南的空調可以竄到淮北,淮北的也可以竄到淮南。這種做法使所經銷的產品跨區域銷售,造成異地價格混亂,從而使其他經銷商對產品失去信心,消費者對品牌失去信任。“竄貨”帶來的更大危害,是對在當地的一大批格力忠誠的經銷商的傷害,他們很可能會被這種惡性的“竄貨”行為而毀掉。淮地事件一度陷入了極其複雜的局麵,董明珠又和銷售公司的高管下了幾步棋,從召開新聞發布會散布假消息,通過其他途徑詆毀董明珠,甚至向董明珠發出了恐嚇信,經過三個月的較量,都被董明珠一一化解了,她秉承的信念隻有一個:我已不知道什麼叫做害怕,如果用我這條命來換經銷商的利益,就是犧牲了也是值得的!在格力電器總部12年來,性格剛烈的董明珠不斷地進行著各種形式的博弈和鬥爭,她與出爾反爾的經銷商鬥,與公司裏有背景的“母夜叉”鬥,與假公濟私的公司副總經理鬥,甚至還要被迫與自己的親人做鬥爭。正是一係列毫不妥協的鬥爭,讓董明珠贏得了“走過的路都不長草”的惡名。這當然都是那些與格力公司有利益衝突的人對她的評價。董明珠也曾說過,我在格力真誠地為企業服務,贏得了廣泛的愛戴和關心,隻是認真的工作不可避免地要觸及某些人的既得利益,自然會招致他們的嫉恨和敵意,愛和恨都是生命對於我的賜予,與他們的較量使我更清楚地懂得如何做人。我的人緣很好,其實這世界上99%都是好人,但是也有個別非常不負責任的人。像這種不負責任的人,如果你不對他嚴厲製裁的話,這本身就是一個不負責任的行為,所以我有時候講,和諧是鬥出來的。喜歡鬥爭,說明一個人對待事情的認真程度和態度問題,很多人對一些無關自己利益的事情,會選擇睜隻眼閉隻眼,或者幹脆視而不見。但是董明珠不會這樣做,任何事情,隻要觸犯了格力公司的利益,哪怕是天王老子,或者是自己至親的家人,她都不會留絲毫情麵。講求原則,是她有別於其他成功人士的根本之處。也許,正是由於她對工作的極度認真和對企業的奉獻精神,才造就了今天格力對於產品質量的嚴謹態度,也正因為如此,董明珠贏得了人們加倍的愛戴。不過,董明珠的霸道,更多的是對事,而非對人。在她霸道的背後,隱藏著女性天生具有的柔情。有一個女員工因違反製度規定被罰了100元。這個女員工的丈夫跑售後服務常年在外,她一個人帶著孩子過日子,夫妻倆收入都不高,100元對她來講是個不小的數字。可是,製度不能破,這是董明珠的原則。第二天晚上,董明珠悄悄找到這位女員工,塞給她100元錢。“這是我私人的錢,給你補上。記住,明天一定要把罰款交上去,以後工作不要再馬馬虎虎了。”董明珠一番話語重心長,令這位女員工激動不安。
1995年,市場上格力空調的貨源特別緊張,一個經銷商找到董明珠的哥哥,想通過他的關係進3000多萬元的貨,並答應給2%的提成。董明珠哥哥於是從南京千裏迢迢趕到珠海,不料卻被妹妹無情地拒之門外,還因此與這個經銷商徹底斷了業務往來。為此,兄妹間反目成仇,十多年沒來往,家裏人也指責她六親不認。對此,董明珠表示很遺憾,但是並不後悔。
1994年底,有一次董明珠因摔傷住進醫院,同事們一起去醫院看望她,董明珠很受感動。可出院的第一天,她照樣不講情麵地對違反紀律者進行批評和罰款。她通過製定一係列的規章流程,使經營部內部的管理逐漸走向規範化、透明化和流程化,比如,明確規定了業務員不許無款提貨,更無權調撥產品、超額發貨,等等。當然,這對於懶散和放任慣了的同事們來說,都是不可理解的。董明珠可不是一個瞻前顧後的人,不管大家對此怎麼看,她隻有一個想法,既然身為經營部部長,她就要為整個格力公司負責,而不是為討得某些人的歡心。她在查賬中發現,很多地區比如說南寧、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