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看著上麵的文字,微微挑眉:“秦王出獵的故事,這是文公還是穆公時期的獵碣?”
竟然是他老祖宗留下的,祖宗留下石鼓,他留下琅琊山石刻,他們果然是一家人!
.
唐初,陝西鳳翔,某個因為剛從山裏搬了一堆黑石頭準備用來做石磨石滾等石器的匠人看了看天幕,揉了揉眼睛,又看了看麵前的石鼓。
“娘子!你快看看,這是不是天幕上說的石鼓文!”
他娘子看到天幕的圖片開始,已經在觀察自家那個大黑石頭跟天幕上的石鼓有什麼不同。
越看越相似,唯一的不同,就是自家的石鼓上麵的文字更清晰。
匠人圍著石鼓打轉,有些焦急:“看起來很像,我們要是識字就好了!”
他娘子卻擺擺手:“我不識字,但是我把天幕上的那石鼓文當繡花的花樣看,我看,跟這上麵的花兒L字啥的,就是一個樣!”
“那咱留下當傳家寶?”匠人一聽大喜,第一反應就是留下來傳給子孫。
娘子卻翻了個白眼:“咱那堆黑色石頭天天扔院子裏,鄰居誰沒看到過,還有人問過。現在大家肯定都知道了,你瞞得住也守不住。”
他們這一大家子住在一起,大唐律規定,父母在子女不能
有私產,也就是說,這石鼓雖然是匠人找到帶回家的,但實際上屬於匠人的父母,要傳給後人,傳給的是他們一家五兄弟裏哪個兄弟的後人可說不準。
匠人的臉色瞬間陰沉下來,這時看到院子外已經有人聞訊而來:“石頭,聽說你從山上拉的石頭就是那石鼓文?”
不僅是鄰居,很快城裏的商人也來了,甚至是地方官吏。
“交給朝廷,不然咱這小地方,誰都保不住!”娘子這時候精明地低聲說道,“用一個石鼓,換一個官職,這生意比換錢更好!”
匠人頓時眼前一亮,趁著在幫大哥照顧孩子的父母還沒反應過來,立刻應允了官吏,將石鼓獻給朝廷。
“好小子,有自知之明。”親自策馬趕來的地方官為匠人的識相十分滿意,也為自己啥也不幹白撿這一份功勞高興,拍拍匠人的肩膀,“放心,朝廷不會讓你失望的!”
匠人露出憨厚的笑容,仿佛真得隻是一心為公。
官吏也不管他是真老實還是假老實,從馬換了馬車,一路快馬加鞭,載著這寶貝的先秦石鼓文朝長安趕過去。
一路上,官吏一邊趕路,一邊依然在聽著天幕的內容。
【石鼓文,是先秦時期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最初,石鼓發現於唐初的陝西鳳翔,共計十枚,高約二尺,徑約二尺,分別刻有大篆四言詩一首,共十首,計七百一十八字。內容最早被認為是記敘秦王出獵的場麵,故又稱“獵碣”。】
官吏大喜:發現於唐初陝西鳳翔,現在是貞觀年間,這些石鼓果然是真的!
李世民同樣也很高興:“朕這算是有機會欣賞一下先秦古物了。”
【不過石鼓文的年代至今依然成謎。】
【宋代鄭樵《石鼓音序》之後“石鼓秦物論”開始盛行,清末震鈞斷石鼓為秦文公時物,民國馬衡斷為秦穆公時物,郭沫若斷為秦襄公時物,今人劉星、劉牧則考證石鼓為秦始皇時代作品。】
【你可能會詢問,我們現代的技術難道還檢驗不出來石鼓文到底是哪個朝代的文字嗎?】
【我們現代有這個技術,可惜石鼓文等不到了。】
【在時間與大自然的折磨下,石鼓刻石文字多殘。我們剛剛看到的拓片,是根據古人的記載模擬的。北宋時期,司馬池移其入鳳翔府學,歐陽修錄時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範氏天一閣藏本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馬薦”鼓已一字無存。】
天幕把博物館裏的石鼓放大,露出局部,可以看到,大部分字跡模糊,甚至有的已經徹底一字無存,乍一看就是光禿禿的黑色石頭。
【而且,石鼓還遭遇過破壞。宋徽宗年間,因為趙佶喜歡古物,蔡京將石鼓文遷至汴京,後又遷入宮中稽古閣,以黃金填字,以示珍貴。】
“黃金填字???”
在宋朝以後的玄燁眼前一黑。
大清在宋朝後麵,他還來不及看到古色古香的先秦古物,就這麼被蔡京禍禍了?
不光玄燁覺得不妥,天幕也是痛心疾首。
【同誌們,千萬不要學啊!這跟現代那些沒有審美的業餘修複師亂給古文物塗色有什麼區別!】
荊咕先是放出現代那些失敗的文物修複,修複前,充滿了時間與曆史的沉澱,雖然殘缺有遺憾,但是寫滿了故事;
修複後,刺激的色彩,充滿了現代化學顏料的拙劣和業餘修複者的劣質審美,雖然看似完整,但是寫滿了曆史愛好者的憤怒!
.
“後世的顏料看來不值錢。”劉徹看得一陣啞然,好半天才說道。
這樣鮮豔的顏色,是怎麼搭配出如此辣眼睛的效果的?
哪怕他不是宮廷畫師,也不擅長丹青作畫,也不至於沒有審美。
但是他懷疑,給這些文物上色的所謂修複師就沒有審美!
司馬相如閉上眼睛,喃喃道:“原來後世也不是什麼都好的……”
看看,這不是就露出破綻了。
【靖康之恥發生後,金人破汴京,將石鼓與宣和殿的金石書畫一同運至金中都城燕京。元初,先是將石鼓放置在國子學,後又放置在孔廟大成殿門內左右石壁下,如此一放六百餘年。】
【抗戰初期,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石鼓先後遷往上海、南京、四川峨眉等地。後西遷文物東歸南京,南京政府曾經想要將石鼓與其他文物一起遷往台灣,但是因為石鼓特別重難以帶上飛機,逃過一劫,解放後石鼓重新回到北京,現存於北京故宮。】
玄燁長長歎了一口氣。
“還是回到了故宮。”
雖然他現在還沒機會看到,但是好消息是,石鼓最終還是回到了他的紫禁城,也就是後世人口中的故宮。
而這樣曆盡千辛萬苦,其中隱藏的政治動蕩,時代背景的艱難,讓玄燁隻要稍作思考就觸目驚心。
文物還有人保護著,能一直存到後世,能平安回到安全的地方,但是人呢?
有多少人在經曆過那些遷移、戰亂之後還能平安回到故土?
甚至是保護文物的那些後世文人和戰士,又有多少人為了轉移文物付出生命的代價?
能聽懂其中含義的,不僅玄燁一人。
李世民沉默良久,眼眶微微濕潤:“後世人果然很在意祖宗的文化。”
一堆政府帶走都嫌棄太重的石鼓,被一群戰亂中的平民到處轉移,其中又付出了多少代價?
他們沒有因為戰火的威脅選擇放棄,也沒有因為條件艱苦受到利益的誘惑選擇販賣,而是前赴後繼,一路轉移,到處帶著文物避難,直到將文物平安送回北京故宮,那個可以保護文物的最安全的地方。
他們保護的何止是文物,保護的是代代相傳的華夏文明!
【石鼓文上承西周金文,下啟秦朝小篆,是由大篆向小篆衍變而又尚未定型的過渡性字體。】
【據《漢書·藝文誌》載,秦時李斯作《倉頡》七章,趙高作《爰曆》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
《博學》七章。】
【這二種書當時既通用“倉頡”之名(),則字體上也應是同一的。它們都算得上是當時的字典?(),被稱作“秦篆”。】
聽到趙高這個名字,嬴政有一瞬間的恍惚。
他偏向法家,法家講究的是“重才不重德”,哪怕明知趙高有些缺陷,嬴政也不在乎,還是大膽的使用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