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1 章 文學與文化影響力2(3 / 3)

實在是,趙高很好用,是有能力的。

但是,趙高支持胡亥讓大秦二世而亡,這是嬴政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在天幕劇透了大秦的未來後,嬴政留下了李斯戴罪立功,趙高早已送上了黃泉路。

但現在嬴政並不後悔,天幕又送來了更多人才,用別人家的人才,更香!

【此外,雖然我們現代經常說“秦篆漢隸”,但實際上,隸書同樣來源於秦朝。】

【相傳隸書最早由一名徒隸所創造,目前因為沒有名字已經不可考據。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在秦朝,隸書的使用人群的確是徒隸。】

【秦篆的繁複我們大家看一眼就能深有體會,由於官獄事務繁冗,簡省文字變得必要,因此更為簡便的隸書一經發明就廣受歡迎。到漢朝時期,隸書大為通行,文字進一步統一,成為今天的楷書的起源。】

【後世雖然總喜歡罵始皇帝“暴君”,卻不會想到,始皇帝的大一統行為,也為後世帶來了許多文化上的良心影響。】

此言一出,漢朝的文人反應最大,尤其是儒生。

“秦始皇那暴君隻會焚書坑儒,怎麼可能對文化有幫助!”

“他焚毀了多少書!多少書啊!”

但並不是每個文人都被迷惑,有人快速指出:“那個,天幕說過,始皇帝隻是收天下書籍藏於鹹陽宮,焚書的是項羽……”

指責始皇帝的儒生一頓,改口:“他坑儒了!”

“我怎麼記得坑殺的是那騙人的方士?方士煉的丹藥有毒,放我朝也會被砍頭。”

“胡說八道!這是聖人書中所說,秦始皇焚書坑儒!”

“如果秦始皇坑殺儒生,為什麼要讓大儒淳於越給扶蘇當老師?不怕淳於越報複行刺嗎?”

“這說明他不喜歡扶蘇,就喜歡胡亥!”

“我看你才是胡說八道!”

爭議中,街頭又是一頓口水打仗,對噴的有理有據。

【當時的部分齊魯儒生還非常反對始皇帝泰山封禪,認為始皇帝沒資格,封禪時遭遇狂風暴雨,儒生一個個冷嘲熱諷。但卻不知,這並不僅僅是為了誇耀功績。】

【封禪,是祭祀泰山的禮法。在泰山頂上築土祭祀稱作“封”,在泰山山麓掃梁父之土稱為“禪”。】

【秦國其實並沒有封禪之禮,封禪是齊魯地區的土地祭祀,齊魯大地以泰山為國家中心。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選擇在泰山進行封禪,很大一個政治信號,就是在接受被征服者的文化。從此之後,華夏後世的征服者都開始吸收被征服者的文化。】

() 扶蘇震驚地看向父親:這個一直被儒生詬病勞民傷財的封禪,竟然不是為了誇耀功績?

連淳於越也是以一種陌生而驚訝的眼神看著帝王:難道,他們真得是目光太狹隘了?

嬴政麵無表情,手指交叉,雖然沒有說什麼,但是看得出來很放鬆,心情不錯。

【那些儒生可能以為,全世界都這樣,但是從四大文明古國隻有華夏的前麵不需要加“古()”字就可以知道,並不是。征服一個文明之後直接覆蓋其所有文明和曆史才是常態。】

【中世紀的歐洲為什麼進入了黑暗蒙昧時期,因為曾經的古羅馬古希臘等古老文明直接被侵略者抹除了。征服者帶來了武力,抹除了文明,自己卻沒能力發展,於是有了持續上千年的蒙昧時期,直到文藝複興。】

【而歐洲的文藝複興,正是在曾經的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的基礎上、又吸收了華夏、古阿拉伯和古印度的文明,重新發展而來的。】

那些依然留在齊魯之地、不肯為秦始皇效力的儒生沒有被點名直接罵,但是這樣的說法,讓他們更加臉紅。

而已經前往鹹陽的儒生,彼此對視一眼,麵色微紅的跟其他百家解釋:也不是所有儒生都這麼迂腐的。?[(()”

“帝王與我們的眼光到底是不一樣的。”曾經與之經常互相對罵的墨家弟子主動安慰道,“你們在陛下封禪經曆了狂風暴雨還冷嘲熱諷,這都沒有被殺,足以說明陛下的大度了。”

儒生們連連點頭。

對比一下後世動不動文字獄,始皇帝不知道大度多少倍了!

“陛下明明不喜歡淳於越,還讓他當扶蘇的老師。”說話的名家人很羨慕,雖然他知道那是因為淳於越的確博學多才、人品也還不錯,但那可是皇長子,看如今陛下的態度,妥妥的大秦繼承人,當未來皇帝的老師,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也想!

“我也希望有這樣的不喜歡!”

【秦始皇將十二萬富戶遷徙至都城,這同樣是後世帝王效仿的創舉之一。】

【漢朝以長安為都城,周圍有五陵,於是將南方的富豪安置於此。唐朝時同樣遷移達官貴人於五陵,也就是唐詩中屢屢提到的“五陵少年”。】

【這樣一方麵是為了限製地方豪強的勢力,將他們挪到天子腳下,離開自己的地盤,更便於皇權集中。另一方麵對於集中資本繁榮都城,促進都城的經濟發展同樣重要,是大一統政治的必要措施。】

秦朝的地方豪強:“……”

是的,受傷害的都是我們。

如果不是天幕提到了商業的重要性,他們最擔心的都不是帝王的打壓,是秦亡之後亂軍抵達,一群豪強聚集在一起,豈不是一打一個準?

雖然知道有好處,還是忍不住會思念家鄉,在自己的地盤上才覺得更有安全感。

【此舉一開始遭到反對,但後來卻形成一種風俗,不僅華夏往後的朝代屢屢模仿,受到華夏文化影響的日本同樣受到影響,在以奈良、京都為都以及豐臣氏建設大阪時

() ,江戶開府時也采用了類似的做法,日後後世的天皇也紛紛效仿。】

【後來“秦”成為了強大的象征,古羅馬稱呼大漢為“大秦”,大漢稱呼古羅馬為“大秦”,而曆朝曆代被封為“秦王”的都能征善戰,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曾經就是“秦王李世民”。】

嬴政笑了:“千古一帝李世民,原來也曾是秦王。”

這算不算也是大秦的後裔?

這一波,大秦嬴麻了。

劉徹嘀嘀咕咕:“為什麼不是漢王?這大唐的子孫不孝!”

李隆基想起自己最崇敬的太宗爺爺:“自太宗皇帝之後,再也沒有人有資格受封為秦王。”

秦王,當能征善戰,封疆拓土。

有李世民的珠玉在前,此後大唐再也沒有人有資格被封為“秦王”。

【這就是秦始皇的魅力,也可以說是大秦的文化影響力!】

【秦始皇代表著大秦的強大,影響的不僅僅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還是全世界!】

老秦人集體驕傲。

而其他皇帝,酸溜溜。

朱元璋想想自己被天幕罵了很多次,再想想秦始皇多次被誇,氣得吹胡子瞪眼:“後世人真的很喜歡始皇帝那個暴……那個始皇帝,他有什麼值得好喜歡的!”

朱棣:“……”

父皇能改口,已經進步了,可惜文采似乎還是沒什麼長進。

【所以,在講秦漢文學之前,咕咕先講一講帝王。首先,因為“文化入侵”與“文化影響力”相關,說起大秦,論文化影響力誰能比得過秦始皇?】

【其次,因為帝王的態度,很大程度決定了當時社會的文風。】

【假如沒有秦始皇的開明,出身卑微、人品還不咋地的李斯不會得到重用,很多政策也不會得到實施,自己的文章也沒機會傳到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