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時光的逆行(1 / 1)

有時候,我們會想,如果可以沿著時光逆行,該多好。

爺爺是個不服老的老兵,年逾八十。以前乘坐公交車,遇到給他讓座的小年青,他總是拚命地擺手,“威脅”說“你們這是嫌棄我這個老頭沒用了”。下車的時候,他總是固執地打掉我虛扶著他的手,然後故意從車上跳下去,像個小孩似的炫耀自己的“厲害”。可今年我回家過年的時候,發現爺爺變了。他會底氣不足地說著“我還行”,然後乖乖坐到別人讓給他的座位上,用不標準的普通話重複著“謝謝你”。下車的時候他會突然抓著我的胳膊,麵對我“當心點”的囑咐,訕訕地說句“我還行”。

爺爺最喜歡說他抗美援朝的那些事兒,如數家珍。我小的時候,他總是以此標榜他的英勇,並放出豪言“如果現在馬路上允許開坦克,我還能上路呢!”等我長大了,他總是在激情澎湃消退後悵惘地歎氣,“現在不行了……”。在朝鮮戰場上坦克壞了爺爺會修,回到家後家裏大大小小的東西壞了也都是他琢磨著修,從大型家電到一把雨傘。以前我總覺得爬在梯子上換燈泡的爺爺特別高大,而今卻看到他搬個長梯都會感到惶恐。每當這時,爺爺總會安慰我:“我隻是把梯子拿過來而已,現在不爬了,唉,不行了……”

“我還行”和“不行了”成了爺爺現在的口頭禪。而與此同時,他又越來越頻繁地和我說起他年輕時的各種壯舉。我漸漸明白,“我還行”是他在不饒人的歲月之潮中的一點堅持和掙紮,“不行了”是他在背著年輕的我們而行時的一縷自嘲和寬慰。而這兩者的潛台詞都是,如果我還年輕,該多好。

我是個不那麼果斷的女孩,麵臨選擇,總是猶猶豫豫、慎之又慎,到最後,卻隨了大流。從小寫作文我就規規矩矩順著老師講的套路按部就班,不願意劍走偏鋒,盡管脫穎而出的作文常常劍走偏鋒;參觀旅遊景點的時候我習慣順著人流一起前進,不願意另辟蹊徑,盡管媽媽告訴我,走另一條線路可以看到不同的風景。可是我喜歡安全,順著大家走的路前進,總比逆行來的安全。可是我又常常後悔。每當別人的作文脫穎而出,每當自行探索風景的人歸來,講述著別開生麵的視野,我總會想,如果可以重來,該多好。

作文和旅行都很快就有下一次,可很多東西錯過了就難以重來。比如說感情。有時候兩個人走得越近,越能發現對方身上的缺點,常常不知怎的,小小的矛盾就生成了大大的裂隙。我們可能會抱怨,現在的他怎麼不再是當初的那個他。我們可能會感歎,人生若隻如初見,該多好。可是既然已回不去,我們還要繼續走下去。

逆行,在空間維度上的存在和意義毫無疑問。它可能是另一種風景的通行證,也可能是勇者的墓誌銘。但帶著好奇和勇氣上路,不管能走多遠,不管是否迎向太陽,我們總能在行走中獲得力量,也許是平靜,也許是堅強。

逆行,在時間維度上的存在和意義很少有人問津,卻也同樣值得思考。因為我們常常這樣想,如果還年輕,該多好;如果可以重來,該多好;如果可以沿著時光逆行,該多好……可是,沒有如果。這樣的逆行似乎隻存在於假設裏,存在於想象中,隻有在麵對失去的時候才會發生。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好像無法沿著時光逆行。

可是,麵對時光,每一步又可能都是逆行。逆行的道路,前方會充滿陌生感和不確定性,需要我們征服無數的障礙。爺爺在自嘲和寬慰的時候,不忘一點堅持和掙紮,就是在對抗陌生的恐懼和不確定的未來,是在征服歲月本身。我們在抱怨和感歎的時候,依然選擇不湎於所失,不溺於過去,堅定地往前走,就是在對抗現實的艱辛和情感的不確定性,是在征服生活本身。我們可能不再好奇,卻多了份清醒,帶著同樣的勇氣。

其實,無所謂逆行不逆行。

有時候,我會覺得,帶著好奇和勇氣出發,帶著清醒和勇氣堅持、繼續,就這麼一直走下去,該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