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們提出創建銀行卡自主品牌的戰略主張。自此,銀聯開始從專事聯網通用向品牌創建和運營發展。品牌化後來貫穿了中國銀聯後續的發展,我們建立並推廣了一套較為完善的銀聯自主標準體係,覆蓋銀行卡業務、技術、風險等方麵,改變了銀聯成立以前國內各銀行采用跨國公司標準或自定標準的狀況。

也是在這一年,我們又意識到銀行卡品牌的成長潛力和受理網絡全球化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提出了國際化的戰略主張。第一步以港澳為突破口,第二步夯實亞太市場,第三步鍥入歐美市場,最終將銀聯受理網絡延伸到全球,基本覆蓋中國人經常到訪的國家和地區,成為全球最大的借記卡受理網絡和全球重要的信用卡受理網絡、ATM受理網絡。如今,我們在當時提出的“中國人走到哪裏,銀聯卡用到哪裏”的公司願景正逐步成為現實。

到我離開銀聯,也就是2007年的時候,銀聯的發展已經小有成績——2007年,中國銀聯在境內實現銀行卡跨行交易3.22萬億元,是2002年銀聯剛成立時的幾十倍。銀聯跨行交易清算係統平均每天處理的交易達到1400多萬筆,金額超過100億元。全年新增發行銀聯標準卡3億張,在26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受理。而這一切,僅僅是在銀聯成立後最初的5年時間裏實現的。

銀聯的發展曆程和斐然成績,大大超越了最初設立時的目標構想,不但完成了聯網通用的曆史使命,也成就了一個在真正意義上國際化的中國品牌,更推動了中國金融業向電子化、網絡化邁進了一大步。今天,一些高校已經把銀聯的成長當作一個成功案例寫進工商管理課程的教材。若幹年後,當電子貨幣成為流通領域的主要角色,誰也不會忽略中國銀聯在推動中國金融電子化道路上留下的每一個足跡。

目前銀聯卡的交易規模,已先後超越了日本JCB(吉士美卡)、美國運通等國際知名支付品牌,位居全球第三。銀聯品牌,不僅讓銀聯員工感到自豪,也讓中國支付業感到自豪。

今天,電子化讓全國金融係統形成一張層次分明、秩序清晰的電子生命網絡。

一方麵,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成形。自我國全麵實現金融電子化以來,中央銀行和各級金融機構花費巨大人力、財力分頭建設不同層級的計算機係統和通信網絡。其中,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牽頭投資建立了旨在運營全國電子聯行業務的金融衛星通信骨幹網,並組織幾大商業銀行與原郵電部共同投資組建中元金融數據通信網絡有限責任公司,負責金融地麵骨幹網建設。而商業銀行則投入力量,建設各行內部的局域網和內聯網。這些工作,為國內的金融係統造就了一套從動脈到毛細血管的完整循環係統。

另一方麵,作為我國金融係統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央銀行的現代化支付係統為各銀行和貨幣市場提供公共支付清算服務,是我國金融係統中不折不扣的“大動脈”和“主幹道”。現代化支付係統自1996年立項施工,2002年10月8日大額實時支付係統成功投產試運行,又經過近10年的建設發展,建成了包括大額實時支付係統、銀行業金融機構行內支付係統、銀行卡跨行支付係統、網上支付跨行清算係統、小額批量支付係統、同城票據清算係統及境內外幣支付係統等7個係統在內的完整的現代化支付係統,為銀行業的金融機構及金融市場提供了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平台。

在此基礎上,商業銀行、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險企業的各級業務係統在不同層級上實現掛靠和連接,委托結算。龐大的信息流和資金流在這張龐大的電子網絡上實現流動。新的電子金融生態,正在悄然形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