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雙方的第一步合作,其成果是銀行與企業之間有了更深的了解。2001年,木漿市場還處於低穀,萬邦就樂觀地獲得了廣西鳳凰木漿的浙江總代理。就像萬邦的每一步發展一樣,它始終讓杭州廣發對項目進行同步跟進監控,他們的作風與發展的思路再一次得到了杭州廣發的認可,於是銀行方麵又適時地增加了500萬元貸款。同時,為了幫助其擴大進口貿易,在國際貿易融資方麵,杭州廣發第一次就給予了120萬美元的開證額度。萬邦的年銷售收入和利潤都在一年中翻了一番。
至此兩者的合作還處於相互磨合階段,接下去,才是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的時候。
進口木漿從2002年年初起價格就一路走低,到三四月份,探至十年來的最低。在許多人迷茫甚至退出的時候,杭州廣發與萬邦一起對木漿市場作了一次精細的全方位分析和預測,萬邦的從業經驗加上杭州廣發的客觀判斷和精密計算,結果依舊是共同看好前景。於是,杭州廣發果斷地再次為萬邦增加開證額度到300萬美元,使萬邦在這一時期購進大批木漿。一個月後,木漿價格就像共同分析的那樣出現了小回升。銀行並沒有見好就收,而是把開證額度繼續增加到了500萬美元。企業又根據銀行的建議,於當年9月份取得了自營進出口權,更名為浙江萬邦漿紙進出口有限公司。
企業的戲越演越精彩,而銀行也不遺餘力地喝彩捧場,共同的利益關照演變為彼此的欣賞。在此後的幾年裏,杭州廣發對萬邦始終采取持續支持的態度,而萬邦的發展也一直處於銀企的共同決策判斷之下。三年後,萬邦公司已經成為國內漿紙貿易領域的行業領跑者,向著全國漿紙貿易最大的公司和生產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特種紙生產企業的發展方向豪邁挺進。
這就是杭州廣發“共同的經營價值觀”理念的精彩個案。在萬邦發展的三部曲中,杭州廣發看中的正是萬邦務實而理性的企業精神和真摯而坦誠的合作姿態。一句話,雙方都是實實在在想幹大事的主兒,都不是把魄力表現於僥幸的冒進之中,都更看重這種真誠的銀企合作關係。或者更理論化地說,是企業與銀行之間形成了共同的經營價值觀,在發展方向上保持了一致性。
我們粗略地計算一下,在萬邦與杭州廣發最初合作的幾年裏,杭州廣發兩次為其提供貸款,三次提高開證額度,使萬邦成為用銀行的肥水養著的一條企業活魚。這其實是一種境界,一種在整個合作過程中雙方不斷考驗、不斷磨合而最終達成相互信任、相互支持關係的共生境界。當然,銀行通過萬邦而得到的收獲也頗豐,關鍵在於萬邦心甘情願。萬邦的董事長徐順虎說:“我們是在廣發銀行的一路支持下發展起來的,我公司的所有抵、質押物一定會放在廣發銀行來做,首先確保他們的需要,隻有在廣發銀行滿足不了的情況下才考慮其他銀行。”
對杭州廣發來說,萬邦就是他們寄托“共同增長”理想的合作者,原因可以一言蔽之—臭味相投。當然,“臭”在古文的本義中隻是“氣味”的意思,君不見《廣韻》曰“臭,凡氣之總名”,《禮記·正義》曰“通於鼻者謂之臭”,《周易·係辭》則進一步補充具體的用法—“其臭如蘭”。
何謂氣味?這就是杭州廣發強調的“共同的經營價值觀”。
用一個也許已經不再時髦的詞來描述,那就是“同誌”,雙方都在尋找著的具有共同誌向的人。
杭州廣發與萬邦是同誌,而與南望集團,恰恰稱不上“同誌”,因為杭州廣發從來就不主張冒進,不主張那種失控的發展,他們是“異誌”。
人們常常把爭取共同利益說成是“共謀發展”,個中的關鍵不僅僅是“謀”,而且是“共謀”。在這一點上,杭州廣發對自己經營的定義已經超越了一般銀行經營的範疇,秘密就在這裏。我們前麵提到,在與客戶“共同增長”的博弈中如何搶得先手,始終掌握主動權?“共謀”就可以打開這個死結。
杭州廣發在十多年的發展曆程中,選擇和培養了一大批能“共同成長”的客戶,同時也不斷地排除和淘汰了一大批客戶,用另一種表述方式,那就是“道不同,不相與謀”。
杭州有一家嬰童用品生產企業,在發展初期,杭州廣發給予了其信貸支持,使它有了較快的發展。上了一定的規模後,老板產生了跨行業投資的衝動,而這種在當時業界普遍美譽為“多元發展”的跨行業投資,有許多隻是憑著簡單的發展衝動而缺乏真正跨行業經營的能力,杭州廣發在深入考察分析這家企業後,發現它也有這樣的毛病。銀行為此直截了當地表達了並不認同的見解,雙方協商未果,銀行選擇了退出。
對此,當時的許多企業和銀行都不理解。因為那時正是這家企業的上升期,正處在能給銀行帶來豐厚合作效益的階段,而且選擇的新項目聽上去前景也不錯。而對於杭州廣發,結束相互間的合作,並不是真的發生了危機,而隻是根據對“所謀之道”的判斷進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