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是領導成功的關鍵,而用人之前提是要識人。領導者能以小識人,可見其與眾不同。
言語、舉止是心理的根本反映
一個人的才能誌向往往在不加留心的細節之中,這細節不時地反映在一個人言行舉止當中。
男人們愛說女人的美麗動人之處常在不經意的一瞥之中,這話不無道理。如果借用到識人上,就可以說一個人的才能誌向往往在不加留心的細節之中,這細節不時地反映在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當中。知人言行而後識人是管理者識人的一個重要手段。
清朝的曾國藩具有異乎尋常的識人術,尤擅長於通過人的身體語言來判斷對方的品質、性格、情緒、經曆,並對其前途做出準確的預言。
某天,有新來的三位幕僚來拜見曾國藩,見麵寒暄之後退出大帳。有人問曾國藩對此三人的看法。
曾國藩說:“第一人,態度溫順,目光低垂,拘謹有餘,小心翼翼,乃一小心謹慎之人,是適於做文書工作的。第二人,能言善辯,目光靈動,但說話時左顧右盼,神色不端,乃屬機巧狡詐之輩,不可重用。唯有這第三人,氣宇軒昂,聲若洪鍾,目光凜然,有不可侵犯之氣,乃一忠直勇毅的君子,有大將的風度,其將來的成就不可限量,隻是性格過於剛直,有偏激暴躁的傾向,如不注意,可能會在戰場上遭到不測的命運。”
這第三者便是日後立下赫赫戰功的大將羅澤南,後來他果然在一次戰鬥中中彈而亡。
曾國藩任兩江總督時,有人向幕府推薦了陳蘭彬、劉錫鴻兩人。他們都頗富文采,下筆千言,善談天下事,並負盛名。接見後,曾國藩對陳,劉二人作了評價:“劉生滿腔不平之氣,恐不保令終。陳生沉實一點,官可至三四名,但不會有大作為。”
不久,劉錫鴻作為副使,隨郭嵩燾出使西洋,兩人意見不合,常常鬧出笑話。劉寫信給清政府,說郭嵩燾帶妾出國,與外國人往來密切,“辱國實甚”。郭嵩燾也寫信說劉錫鴻偷了外國人的手表。當時主政的是李鴻章,傾向於郭嵩燾,將劉撤回,以後不再設副使。劉對此十分怨恨,上疏列舉李鴻章有十大可殺之罪。當時清政府倚重李鴻章辦外交,上疏留中不發。劉錫鴻氣憤難平,常常出語不遜,同鄉皆敬而遠之。劉錫鴻設席請客,無一人赴宴,不久他憂鬱而卒。
陳蘭彬於同治八年(1869年)經許振煒推薦,進入曾國藩幕府,並出使各國。其為人不肯隨俗浮沉,誌端而氣不勇,終無大建樹。
因此,在企業用人中,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從下屬的言行舉止間識別一個人的才幹和品行。
工作表現是心理狀態的直接體現
作為上司,也許你眼中的下屬仍舊都和往日一樣神采奕奕,笑容滿麵,工作起來也格外地投入。但你要意識到這可能是一種虛假狀態,也許其中有人正在努力保持自己的笑容,但他們並不是以最佳狀態進行工作。如果你能經過仔細觀察,對處於生命狀態低穀的下屬給予理解和愛護,那麼對方今後會以十二分努力來回報。
許多國家的生命科學家都對人的機理狀態進行研究,認為人的精神狀態周期大多是一個月。這就是說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情緒非常糟,即使沒有紛繁複雜的工作來打擾。你要仔細對待一個月的這幾天。
有效的管理的關鍵是應該根據下屬不同的狀態,被稱為員工準備度,及時地確定或改變自己的管理風格,來適應下屬的狀態。
下屬的狀態取決於其在某一特定工作或活動上的知識、技能與經驗,能否支持其幹好某項工作,表現為下屬對自己的直接行為負責任的能力與意願,它包括能力準備度和意願準備度。
1. 不能/不願意或不能/無把握
如果下屬在工作時表現為毫無相關知識與技能,而且沒有興趣學習。在現實中,他們原本是很稱職的員工,但因為變化,使得他們與組織格格不入,變得消極,或缺乏信心。
管理者在這一階段應采取“指令式的管理風格”,通過命令和嚴格的監督來引導並指示下屬。
2. 不能/但願意或不能/有信心
如果下屬的技能仍不能達到要求,但因為已經有了第一階段的工作經曆,具備了一定的自信,有信心和渴望學習,或者想學並相信自己有能力學好。
管理者在這一階段應采取“教練式的管理風格”,指導、支持和激勵下屬盡快地提高技能與知識。
3. 有能力/不願意或有能力/無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