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讓中國成為規範的‘執行者’,就要讓中國首先成為規範的‘製訂者’”
2005年1月5日,奧巴馬出任參議員第二天,便與共和黨參議員科爾曼組建了一個“參議院美中工作小組”,打算通過全麵美中接觸和對話發展兩國關係。盡管小組成立後不久,奧巴馬便投入競選總統的準備工作,但薛海培表示,這一舉措說明他對中美關係的重視。奧巴馬亞裔顧問、“美國華人全國委員會”主席薛海培對此評價道:“這符合奧巴馬競選綱領的外交政策核心,即如果他當選總統,將把重心轉向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地區。其一是由於這一地區的經濟增長態勢,其二是由於他認為這裏存在不少美國外交政策中麵臨和潛在的熱點問題。”由於奧巴馬外交經驗不多,與中國還沒有過直接接觸,所以在競選演講和辯論過程中,確實沒有在中國問題上多做文章。奧巴馬在一次電視辯論中曾這樣說:“有目共睹的是,中國正在崛起,他們不是我們的朋友或者敵人,而是競爭對手。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要確保與他們擁有足夠的軍事聯絡,並在其他方麵建立足夠聯係,以便我們保持亞太地區穩定,而這也是我擔任總統以後的計劃之一。”
2008年9月,奧巴馬撰文給中國美國商會,闡述自己的對華政策。奧巴馬表示期待看到中美兩軍加強溝通和交流:“在過去30多年裏,美中兩國已經建立了成熟而廣泛的合作關係。但如果我們希望建立高度互信,而這種互信正是在這一快速變化的地區開展長期合作所必需的,我們仍需付出巨大的努力。兩國都對對方的長期意圖有著很深的顧慮,而這些顧慮是不會自行消失的。在氣候變化等這些持久的全球重大挑戰方麵展開合作能夠加深理解、提高信心。此外,我們還需要深化經濟、安全和全球政策問題方麵持久的高層對話。兩國軍方不僅應當增加接觸的次數,同時也應當提高雙方溝通交流的質量。”
南加州華人評論家史學穎預測奧巴馬領導下的下屆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說,無論哪個政黨上台,他們的對華政策都不可能作出太大改變。如果民主黨上台,鑒於奧巴馬缺乏外交經驗,奧巴馬政府未來的外交政策可能由拜登主導,以往克林頓政府時期的知華派伯德、李侃如、卜睿哲、蘭普頓等有希望發揮更大作用。如果麥凱恩上台,美政府中的保守主義成分將濃厚一些。他注意到,麥凱恩在最近的講話中都回避談一個中國政策。
奧巴馬目前有個類似小國務院規模的300人外交政策團隊,包括亞洲組、歐洲和俄羅斯組、美洲組和非洲組。亞洲組最大,有60個人,其中15位是專門研究中國問題的專家,而總負責人就是奧巴馬的首席中國問題顧問傑弗裏·貝德。奧巴馬對貝德信任有加。如果民主黨在11月的大選中獲勝,他們還很有可能進入美國新一屆政府。
現年62歲的貝德屬於美國第三代中國問題專家,是布魯金斯學會資深研究員、約翰·桑頓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他是克林頓內閣負責亞太事務的助理副國務卿,後被委任國家安全顧問委員會亞洲部主任。2000年,他曾擔任美國助理貿易代表,親曆了中國“入世”談判。作為奧巴馬的首席中國政策顧問,貝德並不同意美國常用的形容中美關係的兩個詞語“接觸”和“防範”,他更願意用“競爭”和“合作”來概括奧巴馬的對華政策。他說,奧巴馬將繼續在朝核、氣候變暖等問題上和中國保持合作,但他也會敦促對貿易協議的實施進行更嚴格的監督。貝德說,在利用世界貿易組織解決貿易爭端方麵,奧巴馬會比布什更為積極。奧巴馬將敦促中國改善知識產權保護體係、調整工業補貼政策。奧巴馬支持通過立法敦促中國讓人民幣升值,不過不會把立法作為解決貿易糾紛的首要手段。
另一位重要的中國問題專家是何漢理,何漢理的英文名是哈裏·哈丁,曾擔任克林頓內閣的特別國家安全顧問。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曾經把中美關係定義為“戰略競爭對手、經濟合作夥伴”。何漢理提出了與鮑威爾恰恰相反的觀點,他認為中美兩國應該是“經濟競爭對手、戰略合作夥伴”,兩國格局可以用“複雜”來形容。何漢理頗受拜登賞識。何漢理提出,如果美國希望中國成為“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就得了解中國政府的思維方式,了解在哪些情況下中國更願意接受國際規範。要想讓中國成為負責任的規範“執行者”,就要讓中國首先成為規範的“製訂者”。
“奧巴馬是帶領美國進入相對衰落期的最佳人選”
從長期來看,美國將不可避免地走向相對衰落。現年75歲的挪威政治學家約翰·加爾通預言:美國稱霸的日子已經屈指可數,美國將在2020年崩潰。1980年,約翰·加爾通就預言蘇聯將會崩潰,他診斷出蘇聯內部6對矛盾,他認為,當人們試圖緩和一個矛盾時,其他矛盾就會凸顯出來,最後精疲力竭的人們就會氣餒。他認為美帝國主義正在走下坡路,1999年他列出美國麵臨的15對矛盾,其中第4項是國家恐怖主義和恐怖主義之間的矛盾。美國殺死其他國家這麼多人,不遭到還擊是不可能的。如果美國承認世界經濟平等,願意在政治上以一個普通國家的身份出現,並且放棄它在目前派有駐軍的140個國家的軍事存在,也許能幸免於沉重的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