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9月4日,大橋政太郎在日本《產經新聞》發表文章說:“沒有一個證人親眼看到(南京)大屠殺的發生”。
內容提要
美國學者認為,日本人的行為模式屬於“恥感文化”,他們的行為是依靠外部的約束力來監督,根據別人的態度來決定的。
1937年12月18日《紐約時報》頭版:“南京馬路上屍首累累。有時要先移動屍體,汽車才能通行。”
中國學者說,研究南京大屠殺,並不是要煽動狹隘的民族主義和複仇情緒,而是要幫助人們認識曆史珍視和平。
一個普通的中國觀眾在看完電影《南京!南京!》後寫了一封給所有日本人的信:“你們的首相,一年又一年,參拜靖國神社,那裏供奉著當年侵略中國的甲級戰犯,你們向他們鞠躬,為他們燒香,你們認為,這是你們大和民族的驕傲!那麼我們呢,我們怎麼向我們的前人交代,怎麼向那些被你們集體屠殺、強暴、用作活體實驗的幾十萬中國人交代?”
1. 又來砍了嗎?
“斬”在日語裏也是“砍”、“殺”的意思,“千人斬”是來自日本武士的一種稱號,意思就是這個武士很厲害,殺死了上千個人。武士們都為這個稱號而努力。日本民間流行一個故事:有個武士得到了一把新刀,便召集朋友,說我們今夜去試刀吧,大家都表示願意來看。到了一個僻靜的地方,看見橋頭有一個乞丐睡著了,映著月光看去倒像是個肥壯的人。那麼就砍這個家夥試試吧,“唰”地抽出刀來,當下砍了下去,隨即又跑回來聚集在一起,說不逃其實也可以吧。大夥問砍著了沒有,啊,還真砍著了,還砍到了板橋上呢。那麼再去看看吧,回過去走到橋頭,站在乞丐前後,那乞丐爬起來喝道:“又來砍了嗎?”?趦?趲
這個故事當然是在諷刺武士的懦弱。不過值得指出,這便是“過斬”,武士可以隨便試刀砍人。據日本辭典裏介紹:“在武人執政的時代,武士為練習武術,或試刀的利鈍,於夜間立於靜僻的路旁,出其不意地砍殺過路的人。”日本詩人還曾歌頌這種砍人的武士:“眼看著斬的儼然坐著的地藏尊。”
前後600年的武人統治中,這樣被莫名其妙殺害的人不計其數,隻剩下了這樣一個橋頭的乞丐,來吆喝一聲。這就是日本人的殺人風俗。在南京大屠殺中,許多中國平民就是被這種殺人比賽殺害的。
1937年12月的南京,彌漫著一種頹敗和絕望的氣氛。國民黨宋希濂部擋在城門,卻擋不住潮水一般的殘兵敗將。十幾名日軍在教堂發現了無數難民,其中還有大量的中國軍人。日軍恐懼地大叫援兵,可中國人根本無意抵抗,麻木呆滯地舉起了雙手……
2011年5月11日,中國導演陸川拍攝的影片《南京!南京!》在美國紐約正式公映。同時,中國導演張藝謀拍攝的反映南京大屠殺的影片《金陵十三釵》進入尾聲,該劇由中美影星參演,製作費超過6億,這讓被《南京!南京!》觸動的日本右翼人士神經還未安定下來,又再一次讓他們覺得坐立不安。
美國學者本尼迪克特認為,有西方文化背景的人屬於“罪感文化”,他們的行為模式主要是依靠內省和反思,靠內心中的信仰原則來自我約束。而日本人的行為模式,則是屬於“恥感文化”,他們的行為是依靠外部的約束力來監督,日本人的行為是根據別人的態度來決定的。他們有祈禱幸福的儀式,卻沒有祈禱贖罪的儀式。這兩種不同的行為模式決定了這兩種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待世界的態度,以及對於這個世界的責任。?趦?趶
中國儒家思想傳到了日本,日本人將其中的“恥”單獨拿出來做了一番改良,以符合日本社會的傳統。日本沒有類似於基督教的信條,也沒有中國人那種相信正義的信念。在日本人的眼裏,良心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沒有實際的價值。所以日本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原則模糊,對於善良與邪惡,正義與非正義,他們把這些煩惱的問題交給上級去想,交給天皇去考慮,隻要他們說是對的,那準沒錯,那就是標準了!當每個人都遵守相同的行為規範並相互支持時,日本人就會輕輕鬆鬆地去幹任何事情,如果他們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是讓天皇和國家滿意的,那麼他們就沒有什麼顧忌了,而從來不管他們所做的事情是否是人性之惡。
在這方麵表現更極端的,要數日本人對被俘同胞的態度。在日本人的觀念中,做俘虜等於背叛祖國,屬於大逆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