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東史郎剛剛完成雙腿動脈硬化手術,氣色和精力明顯已不如過去。但他還是辦好了出國護照,並兌換好了錢幣,但由於身體狀況不允許,終究未能成行。曾七次赴南京謝罪的他,打算最後一次到南京謝罪。他在日本京都府丹後半島人町自己的家中,專程委托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館長朱成山向南京人民再一次轉達自己的懺悔與謝罪,去南京再一次謝罪懺悔,最終成了他未竟的遺願。
他得病之後,曾多次表示,要在人生行將結束前站出來,披露南京大屠殺等侵華戰爭罪行,還曆史以真實,希望日中兩國世代永遠友好和平。他堅持認為,日本必須正視和承認這段曆史,真誠地向中國人民反省謝罪,才能發展真正的中日友好關係。就這樣,擁有著承認和懺悔這兩樣品質的東史郎走了,而繼承他的日本人,越來越寥寥。
3. 教科書“雲裏霧裏”
以日本2010年度出版的教科書為例,通過翻閱日本40餘種曆史教科書,除了扶桑社的教科書之外,絕大多數日本曆史教科書中都能提到南京大屠殺的事實。教科書通常使用日軍進入南京的照片,但沒有一本書中采用了南京市民被日軍殘害的照片,而日本學生們在這樣的教科書中,根本找不到日軍殘暴行為的具體痕跡。
而在扶桑社的教科書中,提示戰爭概括如下。“日軍攻克了中國首都南京。……因為南京戰是激戰,兩軍死亡人數在10多萬。當時,在南京有20萬一般市民,這些市民幾乎都逃到‘安全區’避難,所以避免了大的受害。占領南京後,日軍對南京的‘良民’進行了保護。”
這40多冊書中,關於南京大屠殺的記述通常都包括正文、注解和照片。正文記錄平均為2到3行,不到百字。其中,記錄較詳細的是實教出版社的《現代日本史B》(B代表從古代到現代的整體史),文中不但介紹了南京大屠殺的基本情況,還引用了日軍師團長中島今朝吾的日記和美國《紐約時報》對南京大屠殺的報道。記錄較少的是桐原書店出版社的《新日本史B》,盡管在注解中對南京大屠殺的情況作了詳細介紹,但正文中隻用“1937年12月,日軍占領了國民政府首都南京”一句話帶過。
日本的教科書中很多對南京大屠殺附上了注解,而且注解的篇幅普遍長於正文描述。正文一般都是籠統地說一下曾經發生過南京大屠殺,注解中則分為兩部分,一是稍微詳細地擴展了日軍到底在南京犯下了什麼罪行。二是介紹中日兩國不同的學者之間對於南京大屠殺受害者數字的差異。幾乎所有介紹了南京大屠殺被害人數的教科書中,在介紹中國官方說法“人數”的同時,也補充了日本學者間的不同見解。多數教科書中使用了20萬人以上的說法,但隻有扶桑社等極少數書中使用了受害人數還在爭論中的曖昧論調。
日本學者把南京大屠殺概括為“南京大虐殺”、“南京虐殺”和“南京事件”三種。一般認為,虐殺可以譯為中文的屠殺。有的日本學者承認屠殺,但對是否構成“大屠殺”表示懷疑。有的則幹脆省略具有揭露罪行實質的“屠殺”二字,而簡化為“南京事件”。用詞的不同,實則反映了不同學者對此事件認識的差異。在這40冊教科書中,大多數同時采用了“南京事件(南京大屠殺)”的說法。這也可以被視為混用和概念不清。?趨?趶
除了用詞之外,對輔助照片的運用也值得注意。介紹南京大屠殺史,通常使用日軍進入南京的照片,而沒有一本書中采用了南京市民被日軍殘害的照片。值得一提的是,實教出版社出版的《現代日本史B》和《高中日本史》書中的注解處,提到了位於南京的大屠殺紀念館。文中說道“紀念館內展示了被日軍殺害的30萬百姓和放下武器的士兵的情況”。這樣的敘述給學生提供了一個了解更多真相的窗口。但是這種嚐試在現行的教科書中還隻是鳳毛麟角。
在介紹完南京大屠殺後,教科書中都使用了“但是”一詞,“但是,日軍遭到了國民黨軍隊的頑強抵抗”,“戰時日本百姓對此並不知情”等。看日本教科書中關於南京大屠殺的表述,不能光看正文,還要看與上下文的銜接。因為編委們試圖通過上下文向學生暗示導致日軍侵華戰線擴大及造成南京大屠殺的原因。
那麼,導致南京大屠殺發生的原因是什麼?各教科書中均未給出明確答案,而是采用了所謂“背景介紹”。背景介紹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寫“從盧溝橋事件以來,日軍在中國戰線不斷擴大,一路南下到達上海,隨後又占領首都南京”。另外一種是“盧溝橋事件後,國共兩黨組成統一戰線,日軍遭到了中方的頑強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