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傷害有多深?——細菌戰和慰安婦的疤 (1)(1 / 3)

日本“提攜公司”總經理西花豐曾在《國民新聞》上撰文指出:“化學武器並非遺棄,而是接收的,是前蘇聯軍隊從關東軍手中接收後又轉交給解放軍的,因此管理責任在中國方麵,日本政府並沒有義務銷毀。”

2007年6月,63名日本議員在《華盛頓郵報》上登載:“沒有強征慰安婦,慰安婦受到了很好的待遇。”

內容提要

據中國有關方麵調查,侵華日軍在中國遺棄了200萬枚化學炮彈,這些炮彈仍在不斷給中國人民造成傷害。

對於日本政府處理在華遺棄化武的工作,中國外交部處理日本遺棄化學武器問題辦公室主任劉毅仁坦率地說:“我不能說滿意。之所以不滿意是因為日方的行動太慢!”

當時64歲的萬愛花脫掉上衣,指著身體上的道道傷痕,揭露侵華日軍的暴行。當講到當年被日軍摧殘後並遭毒打,肋骨和大腿骨被打斷以致終身殘疾時,她當場昏倒在聽證台上。

日本是唯一一個建立慰安婦製度的國家。但對於那段曆史,日本人也並不比中國人了解更多。

1. 中毒

2003年8月21日8時56分,在經過解放軍203醫院近3個小時搶救後,李貴珍最後還是停止了呼吸。僅僅18天,侵華日軍當年留下的芥子氣就耗盡了他的生命。李貴珍的父親李國鬆和愛人劉愛萍一同走進重症室,可李貴珍再也看不到自己的親人了……

他的妻子劉愛萍,緩緩走到李貴珍身邊看著她朝思夜想的丈夫,癱在了地上,暈厥了過去。他的父親李國鬆,嘴唇不停地動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許久發出了一些聲音,但最終還是什麼也沒有說出來,滿臉是淚。

事情還得從半個多月前的8月4日淩晨4時開始說起,在齊齊哈爾市北疆小區的施工工地上,挖掘機司機畢海岩正當班,4時30分左右,他開挖掘機正常作業,鏟出了一個貌似很硬的東西。

他下車去看了一下,結果發現了兩個生了很多鏽、已經腐爛的金屬桶。於是他上車繼續作業,用鏟車使勁鏟了幾下,一下子把桶鏟壞了,一大股很濃的液體噴濺出來,他的挖掘機高5米,而金屬桶內的氣體噴濺的高度居然超過了他的挖掘機,足有6米多高,一股非常刺鼻的芥末油味道撲鼻而來。此時挖掘機的天窗還開著,雖然畢海岩馬上關了天窗,但還是有些液體濺到了他的額頭上、肚子上和腳上,因為噴濺得不多,畢海岩就用毛巾蘸著把噴到皮膚上的不明液體擦掉了,正是這種擦法救了他自己一命。

接著,畢海岩用翻鬥把兩個金屬桶拖到工地旁邊,很快又挖出3個一模一樣的桶,也被他用翻鬥運到工地邊上。隨後,工地上有很多人圍觀。畢海岩還到桶邊用毛巾蘸了一下,並用手摸了一下,正是這一下才導致他手臂發黑。

隨後,在齊齊哈爾市以收廢品為生的河南人李貴珍,收購了那5個金屬桶。當然,他壓根想不到,這竟然是要了他命的毒氣罐。在拆卸過程中,其中兩個罐內的油狀液體濺到李貴珍的身上,他也沒太當回事兒。

那天晚上,畢海岩開始感覺眼睛難受,並且特別累,以為是感冒了,也沒在意。5日零時許,症狀開始加重,5日4時,他終於挺不住了,被送到了解放軍203醫院。而李貴珍在4日晚上10時就頂不住被送進了這家醫院。經診斷,李貴珍全身芥子氣吸收中毒,95%皮膚深Ⅱ度化學損傷,合並吸入性肺病損傷,肺部感染。

這就是震驚中外的齊齊哈爾芥子氣“8·4”事件。

2003年8月4日,從地下挖出5個金屬桶,其中一個不慎被當場挖破,桶內的油狀物濺出並滲入土中。之後不久就被兩個民工買下對其進行了切割,又造成兩個桶內的油狀物品外泄。這兩個民工將金屬桶全部轉賣給當地居民區內的一家廢品收購站。由於挖出金屬桶的工地上受到汙染的殘土被清運到幾處地點,造成了汙染擴散。傍晚時候,就有三人相繼發生頭痛、眼痛、嘔吐等症狀。當晚8點,齊齊哈爾市公安機關接到報案,馬上介入調查。

經技術分析,防化專家一致認定,誘發這次事故的5個金屬桶,是日本侵華戰爭期間遺留在中國的化學武器,桶內的油狀化學物品為芥子氣。芥子氣是一種糜爛性毒劑,對眼、呼吸道和皮膚都有作用,中毒嚴重可引起死亡。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已將其確認為致癌物。

自“8·4”中毒事件發生後,女軍醫顏新就一直在隔離病室,見證了病人入院和出院的前前後後,也見證了他們的痛苦。她說:“開始的時候,我都不敢動病人!”她不是對病有恐懼心理,而是害怕病人痛苦。“你眼睜睜看著那肉一點點潰爛,你都不敢用手動,一動那皮膚就爛了!平時接觸的病人不少,可哪見過這樣的病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