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中國可怕嗎?——算算中日的曆史賬 (5)(1 / 3)

滿清入關後,清朝國力鼎盛,日本人在200年間未敢輕舉妄動。但清朝道光之後,國力急轉直下,終於在1840年的鴉片戰爭中被英國人打敗,中國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在兩次鴉片戰爭中的失敗,既讓日本看到了歐洲列強侵略的恐怖性,又讓他們看到了新一輪挑戰中國人的機會終於來了。明治維新(1868年)後的第三年,日本國力剛剛有所上升,國內的武士階層就迫不及待地提出要征服朝鮮(三韓)。明治六年,日軍開始侵略中國台灣,明治八年,日本人強迫中國的藩屬國琉球與清朝解除冊封關係,明治十二年,日本公然吞並琉球,改名衝繩縣。至1895年,日本人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擊敗清朝,徹底改變了近2000年來的力量對比。

3. 掃蕩“漢魂”

要說日本真正地開始強大起來,還真是從脫亞入歐以後開始的。第一個提出“脫亞入歐”口號的人叫做福澤諭吉 ?貋?貖?貢,號稱“日本的伏爾泰”。其理論核心就是倡導“全麵西化”。福澤諭吉出生於日本一個下級武士家庭,多年來習慣了日本等級森嚴的社會製度,加上自己的武士身份,使得他不用太辛苦勞作就可以得到比普通人要優越的生活。

後來,因為偶然的機會,他開始跟隨日本駐外使節遊曆西洋。當福澤諭吉第一次走進美國的飯店時,立刻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美國人竟然把整塊絨氈鋪在地上,穿著皮鞋在上麵走來走去。而絨氈在日本是非常昂貴的奢侈品,隻有那些極為富有的人才可能買到一小塊,用來做錢包或一些用於炫耀的掛件。後來他們又到了巴黎,住的旅館是五層樓,無數汽燈將室內外照得亮如白晝,飯廳裏擺滿了山珍海味……

百聞不如一見,福澤諭吉跟駐外使節一起,考察了西方國家的醫院、銀行、郵政、兵製、議會等,處處感受到西方社會的發達與先進,麵對這一切,福澤諭吉“開始驚訝”、“接著迷戀”、“最終狂熱”。他深刻認識到了資本主義的發達,同時將之與日本本國對比,深感日本以前的製度非變不可。

於是回國後的福澤諭吉開始著書立說,1885年3月16日,福澤諭吉發表《脫亞論》一文,他提到:我國不可猶疑,與其坐等鄰邦之進步而與之共同複興東亞,不如脫離其行伍,而與西洋各文明國家共進退。對待中國、朝鮮之辦法,不必因其為鄰邦而稍有顧慮,隻能按西洋人對待此類國家之辦法對待之。順便提一下,這位得力於漢學修養,能寫一手漂亮啟蒙文章的東洋思想家,後來卻叫嚷著掃蕩一切“漢魂”。

如同模仿唐朝長安建造奈良一樣,明治時期,日本人在東京銀座建起了西化一條街。這裏仿照歐美街市,蓋起兩層樓的洋式磚瓦房,街道上電車穿梭,夜幕降臨時煤氣燈就會點亮,一切都模仿西方最發達國家的發展樣本。在經過一段時期的發展之後,日本在甲午戰爭前後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基本建立起了以重工業為主的現代化意義上的日本經濟體係。在日俄戰爭後的十多年間,又進行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電力產業革命”,這就是俗稱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這樣日本在經濟上終於完成了“脫亞入歐”。一戰結束後,日本以戰勝國之一的身份,與英、法、美等共同主持和參與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從而在政治上完成了“脫亞入歐”。

崇拜強者,本來無可非議。令人遺憾的是,日本人的強者崇拜中,缺少公正的氣度。日本問題專家賴肖爾曾指出:“日本人對其他國家的態度猶如一個鍾擺,晃動於自卑感和優越感之間。”這就是說,在比自己先進的文明麵前,日本人總是感到自卑,不得不認真學習、模仿,等到把人家的東西學到手,就開始瞧不起以前的良師益友,自卑感於是變成優越感。賴肖爾還發現,日本人每次向外學習最後都轉向對抗,優越感極度膨脹使日本人“跨入可悲的境地,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災難所發生的那樣”。?貋?貖?貣

毫無疑問的是,中國當然不是什麼“窮了、落後了幾千年”,日本更不是特別富裕、人種優秀的“神國”。真正的事實恰恰相反:是中國富了、先進了幾千年,形勢隻是在最近不到100年的區間才突然急轉直下,中國由巨富而挨打遭暴搶,由挨搶被打墜入貧困的深淵,而日本當時不但絕不是什麼闊主兒,而是窮得叮當響的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