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內閣官房長官仙穀在媒體專訪時指出,“中國近年來每年軍費都有不透明地增長。在即將過去的一年裏,中國也作出了讓日本不得不抗議和交涉的事情。所以,中國是令人憂慮的已經成為日本的基本認識。”簡而言之,日本是用一種“憂慮”的表述,把中國確立在與朝鮮相等的至少是“對手”乃至“敵手”的位置,變相地把在日本甚囂塵上的“中國威脅論”寫入國防建設的綱領性文件中。這是日本自民黨執政時期都沒有做出的事情。
一般來說,情緒型的民族擅長藝術,不擅長軍事,日本卻有點例外,大名鼎鼎的武士道,出產於東瀛列島,日本在近代武力擴張的勁頭和能力,令人瞠目結舌。日本考古人類學家江上波夫說:日本人兼有遊牧、農耕民族的雙重屬性,對外是遊牧式的,對內是農耕式的,善戰與愛和平是一個銅幣的兩麵。
2011年3月,一則有關日本的消息出現在各大媒體,日本海上自衛隊第二艘“日向”級直升機驅逐艦“伊勢”號,在橫濱市交付自衛隊正式服役。?貋?貖?貦一艘軍艦為什麼會引發外界如此高度的關注?其中的關鍵還是因為它帶有明顯的航母特征,比如1.85萬噸的滿載排水量,已經超過了很多國家的輕型航母水平,比如直通式甲板,隻需進行小幅改裝,便可搭載“海鷂”垂直起降戰鬥機甚至是F-35B短距起飛垂直降落戰機,隨時可以把它變成貨真價實的航母。
日本是世界上較早發展航母的國家之一,其研發的“鳳翔”號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艘專門設計建造的標準航母。二戰期間,日本共建造了20餘艘航母,並一度稱霸海上。基於戰敗國的身份,二戰後日本從法律上不再允許建造航空母艦。然而,由於日本擁有建造航母的先進技術,加上揮之不去的海上稱霸之夢,在此情況下,日本改變了策略:不再“直言”建造航母,而以發展大型運輸艦、護衛艦的名義,以走上實質擁有航母的道路。
1988年日本通過製定憲法解釋,實質上允許了自己建造“防禦性輕型航母”,“日向”號是“日向”級直升機驅逐艦的第一艘艦。“伊勢”號是“日向”級直升機驅逐艦的第二艘艦。
“伊勢”號艦長197米,寬33米,標準排水量1.395萬噸,滿載排水量1.8萬噸,在噸位上已經超過意大利“加裏波第”號、泰國“皇家公主”號航空母艦。其船型采用與航母相同的直通式甲板,上層建築位於甲板一側。根據日本官方公布的數據,“伊勢”號還裝備“宙斯盾”相控陣雷達以及先進的火炮、導彈和指揮通信係統。
日本22DDH艦是日本最新型直升機驅逐艦。這艘仍被日本官方稱為“驅逐艦”的艦艇噸位高達2.4萬噸,裝備有3部“密集陣”近戰武器係統和2部“拉姆”導彈發射裝置,甲板和機庫共可搭載14架艦載直升機。22DDH艦從噸位、布局到功能都已和驅逐艦這一稱呼相差甚遠。日本財政賬目表明,22DDH艦設計尺寸急劇增加的原因之一是,日本計劃將V-22“魚鷹”傾轉旋翼飛機作為這些艦艇主要的空中力量。這些賬目也清楚表明,F-35B短距起飛垂直降落型聯合攻擊戰鬥機可視作為這些艦艇的主要係統裝備。顯然,22DDH艦的設計中也包含運行無人機的考慮。
日本在武器研製方麵的頻頻異動與近年來日本軍事戰略的轉型密不可分。從1992年的“海外派兵法”到1999年的日美防衛合作指針,再到2001年的反恐三法案和2002年的“有事法製”三法案,日本在“做有軍事實力做後盾的政治大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貋?貖?貧
隨著日本軍事戰略由“本土防禦型”向“海外幹預型”的逐漸轉變,“先發製人”的戰略思想也開始日益被右翼分子提上日程。日本前首相小泉也聲稱必要時要對朝鮮進行“先發製人”的攻擊。“先發製人”實際上意味著日本在采取軍事行動上的優先權。
日本二戰期間的軍閥企業在美軍占領時期遭到了重創。此後由於戰敗國的地位以及和平憲法的存在,日本一直無法明目張膽地發展軍事工業。不過,雖然沒有獨立的官方軍工企業,但日本的一些世界級大公司幾乎都從事有關的軍品科研生產,如三菱重工、三菱電機、川崎重工、東芝、三井造船、住友重工等,這種軍工生產方式其實也是有日本特色的“寓軍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