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幾件事
日本人加藤嘉一寫了一本《中國,我誤解你了嗎》,從生活中的各處小細節出發,闡述他對中國的意見。說起來,在一些小事上,中國人確實不如日本人,例如你接下來會看到的方方麵麵。但是,中國人有一點和日本人明顯不同:我們更看重大事,比如大屠殺、靖國神社、慰安婦等等,這些大事解決了,小事上我們向鄰居虛心學習改正,都不是問題。你說呢?
1. 精致
日本人是一個特別講究的民族,生活過得精致無比,很多中國人可能想當然地認為這是人家物質生活條件極大豐富了才會有的現象,其實不然,日本人的精致並非完全是物質方麵的精細和講究,更主要是日本人幹活辦事一絲不苟的態度和認真細致的作風。
老百姓生活無非是衣食住行,先說衣食住行中的衣。成年人的衣著普遍精致到繁瑣,日本和服世界知名,好看是好看,但若想穿上一套正宗的日本和服,光“穿”所花費的時間,就大約需要一個半小時左右,而且穿上之後,行動還非常不便。雖然現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日本女性都不常穿和服了,不過日本女人對於日常生活中的著裝,依舊有許多繁瑣的講究。例如禮服。根據場合不同,禮服要求也完全不一樣。所以,若長期生活在日本,又有一定社交圈子的人,起碼得準備下麵幾種場合的禮服以隨時備用:孩子進入幼兒園或學校時的入園式或入學式的禮服、婚宴禮服、喪事禮服、周末派對時穿的半禮服、參加日式茶會時的禮服還有聽音樂會需要的晚裝等,每套服裝當然要配備不同飾品與不同的手袋與鞋子,由此計算一下成本,這樣的精致與繁瑣還挺花錢的。
隻是禮服也就罷了,畢竟禮服是用來在重要場合穿著的,講究一點也是應該的,但日常生活中的便服也要根據場合不同來分類。一般日本主婦光是圍裙就有十多條,燒飯、染布、給果樹噴藥、去菜田摘菜、種花插花,總之你能想到的家務活她們都要單獨準備一件衣服。
更讓我們想不到的是,現在連小學生都開始特別講究。日本小學生去上學,每天必須準備三雙鞋子:一雙運動鞋,用來在大街上行走;一雙白色布鞋,用來進學校玄關的時候更換入室,因為日本的小學進教室前都得換上室內專用鞋;還得另外準備一雙體操鞋,這雙體操鞋是在室內體操場上體育課時專用的;配套的衣服也是各式各樣:正常上課適用的校服、體育課使用的體操服和體操帽、遊泳課使用的遊泳裝等等都是最常見的。小學生一般還不會自己處理自己的衣服,一般都是家長跟著整理,家長每周拎上一大堆去學校,到了周五又再拎回家來清洗,中國家長可真是聞所未聞了。
再說衣食住行中的“食”。網絡上流行一個比較經典的說法:中國人的美食要用舌頭吃(意思是講究味道香),法國人的美食要用腸胃吃(意思是法國菜比較注重營養搭配),日本料理要用眼睛吃(意思是日本菜特別講究好看)。日本料理的餐具種類繁多,吃蛋羹得使用專用的小木勺,吃魚得使用魚盤,吃天婦羅得使用天婦羅專用的籃子,鹹菜也有專用小碟,醬油、鹽和胡椒等調味品還要配專用的淺口小杯,一個人吃一頓飯,可以占用滿滿一桌子的空間,真難為了日本的主婦們是怎麼伺候這些大老爺們的。
一位在日本留過學的中國記者,回國後寫了他在日本蛋糕廠打工的見聞。
那家蛋糕廠是日本規模較大的,設在遠離市區環境良好的深山裏,廠區周圍空氣清新。廠區從內到外都是幹幹淨淨。進入生產車間,首先要換白色的工作服,戴上帽子、口罩和一種製作食品專用的手套,穿上雨靴似的鞋子,隻露兩隻眼睛在外麵。穿戴完畢,大家還要相互檢查一下,如頭發是不是完全包在帽子裏了,工作服上有沒有頭發等。
開工前,要在手套上噴上少許消毒酒精。蛋糕是在流水線上製作的,在圓形的大蛋糕上加各種“佐料”,如奶油、水果,每個人放一兩樣,最後圓形的大蛋糕被切成若幹三角形,再包裝起來。有一次,一位工作人員在包裝蛋糕時發現上麵有一根頭發,她大聲驚叫起來,生產線緊急停止,雖然搞不清到底是誰的頭發,生產線的班長還是把大家狠狠地訓了一頓,重申了食品衛生問題。實際上,他幾乎每天都要說一些同樣的話,不外乎“我們製作的是消費者要入口的東西,所以要格外小心”等。當天訓話花了半小時才重新開工。我們的工資是按時間計的,延誤了半小時,廠家就要多花一些成本了。每天生產結束後,都要進行衛生大清掃,所有的機器要清洗,一些器具還要消毒,地板用水徹底衝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