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堯時,中原洪水為災,莊稼被淹,房子被毀,百姓愁苦不堪。於是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共商治水問題。四方部落首領推薦鯀去治理洪水。
堯對鯀不大信任。首領們說:“現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了,你試一下吧!”堯才勉強同意。鯀花了9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製伏。因為他隻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築壩,結果洪水衝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凶了。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新婚不久,為了治水,到處奔波。他吸取了父親的經驗教訓,采取了疏導的辦法,帶領百姓開渠排水,疏通江河,興修水利,灌溉農田。
傳說禹在治水的13年當中,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沒進家去看望。第二次,妻子懷孕了,沒進家去看望。第三次,他妻子塗山氏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大哭,禹在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沒進去探望。
他一直想著老百姓仍在遭受洪水的禍害,莊稼被淹,房子被毀,於是,三次經過家門都顧不上進去探望家人。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著箬帽,帶頭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經過13年的努力,大禹終於治好了水患,把洪水引到大海裏去,地麵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舜年老以後,也像堯一樣,物色部落聯盟首領。大禹因為治水有功,就被舜選定為自己的繼承人。舜死後,大禹繼任了部落聯盟的首領,在他的治理下,部落和平,九州安定。
大禹率領民眾,與洪水作鬥爭,最終獲得了勝利。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事跡更是其憂民、為了大家不顧小家的最好體現。
具有一顆崇高的責任心,一個人就擁有了生命的脊梁。因為,人們從來不會指望一個遊手好閑、沒有責任感的人能夠成功。隻有在真正懂得了責任的意義和內涵,並付諸行動時,才預示著開始走向新的曆程。
保京誌士——於謙
於謙,明代名臣,官至少保,世稱於少保。於謙少年立誌,七歲的時候,有個和尚驚奇於他的相貌,說:“所見人無若此兒者,異日救時宰相也。”
小時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畫像。於謙十分欽佩文天祥,把那幅畫像掛在書桌邊,並且題上詞,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學習。長大以後,他考中進士,做了幾任地方官,嚴格執法,廉潔奉公。後來他擔任河南巡撫,獎勵生產,救濟災荒,關心人民疾苦。
1499年8月,明朝五十萬大軍在土木堡全線崩潰,京城裏人心惶惶。為了安定人心,皇太後宣布由鄖王朱祁鈺監國,並召集大臣商量退敵對策。有的大臣主張先逃到南方去,避過此劫後再做打算。
時任兵部侍郎的於謙堅決要求給予有力回擊:“京城是天下根本,人心所係,難道大家忘記了宋朝南渡的事例了嗎?”
於謙的主張得到了多數大臣的支持,皇太後和郕王委派於謙指揮軍民守城。
天下不可一日無主,皇太後讓郕王朱祁鈺做了皇帝,又封於謙做了兵部尚書。
於謙欣然受命,當即立下軍令狀:“不見成效,甘受處罰!”接著,他便開始部署內固京師,外籌邊鎮。
1499年10月,瓦剌軍兵臨北京城下,在西直門外紮下營寨。
於謙在城外把各路人馬布置好後,他親自率領一支人馬駐守在德勝門外,叫城裏的守將把城門全部關閉起來,表示有進無退的決心。並且下了一道軍令:將領上陣,丟了隊伍帶頭後退的,就斬將領;兵士不聽將領指揮,臨陣脫逃的,由後隊將士督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