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士們被於謙勇敢堅定的精神感動了,士氣振奮,鬥誌昂揚,下決心跟瓦剌軍拚死戰鬥,保衛北京。這時候,各地的明軍接到朝廷的命令,也陸續開到北京支援。城外的明軍增加到22萬人。
明軍聲勢浩大,戒備森嚴,瓦剌軍首領也先發動幾次進攻,都遭到明軍奮勇阻擊。城外的百姓也配合明軍,跳上屋頂牆頭,用磚瓦投擲敵人。經過五天的激戰,瓦剌軍死傷慘重。
瓦剌軍首領也先的弟弟索羅和大將毛那孩首先中炮身亡。這一戰,殺得敵兵潰不成陣。也先見勢不妙,企圖撤兵,明軍緊逼不放,瓦剌軍死傷慘重。從此,也先再也不敢輕舉妄動了。
北京城保衛戰,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於謙立下了汗馬功勞。
於謙臨危不懼的精神不僅鼓舞了士兵,更打退了敵人。一代文臣能有這樣的勇氣是值得我們景仰的。七下西洋——鄭和
鄭和是人類曆史上傑出的航海家,他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項偉大事業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在航海、外交、軍事、建築等諸方麵表現出卓越的智慧與才智。
鄭和原名馬三保,10歲被擄入明宮,閹割成太監,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
在靖難之役中,馬三保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認為馬姓不能登三寶殿,因此在南京禦書“鄭”字賜馬三保鄭姓,改名為和,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
在富麗堂皇的殿宇中,有誰會明了一個十來歲孩童的內心世界?也許他自小熟稔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古訓成了他生存奮發的信仰,雖然為奴,雖然身為閹宦,但他跟隨朱棣出生入死,屢建戰功,及至對他委以重任——出使西洋。
鄭和離京赴碼頭之日,朱棣像武帝送張騫出使西域一樣,走下龍椅,君臣依依話別,最後千言萬語化作一句:“朕等你回來。”
其實,鄭和率領的龐大船隊,就其活動的性質來說,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隊,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團,而是由封建統治者組織的兼有外交和貿易雙重任務的船隊。
第一次出海,鄭和帶著他的百艘戰艦以及萬名官兵,到了占城、爪哇、舊港、蘇門答臘、滿剌加、古裏、錫蘭等國家。如此龐大的船隊,足可稱霸沿海各國,但是鄭和下西洋的宗旨卻是和平外交。每到一個國家,先把明成祖的信遞交國王,並且把帶著的大批金銀財物當做禮物送給他們,希望同他們友好交往。許多國家從來沒有見過這麼龐大的船隊,鄭和的態度友好,並不是來威嚇他們,都熱情地接待他。西洋各國國王趁鄭和回國,也都派了使者帶著禮物跟著他一起回訪。
在鄭和之前,無論是在曆史上還是在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甚至一個使團能夠在對海洋的探索上超越他和他率領的天朝艦隊。雲帆高張,縱橫海洋,波濤見了也低頭,平海盜,和諸番,他把大明王朝一係列剛柔並濟的外交政策鑄就成一種海洋輝煌,如同太陽那奪目的光彩,在曆史上閃耀著永恒的璀璨。
如果將鄭和與世界航海時代的幾位西方著名航海家的航海規模相比,則中西高下立見。1492年,晚87年,哥倫布才開始航海,帆船僅3艘,最大的排水量不足250噸,水手約88名;1497年,晚92年,達·伽馬才開始航海,船也不過4艘,最大排水量120噸,船員約160名;1519年,晚114年,麥哲倫才環球航海,船也就5艘,最大排水量130噸。鄭和的船隊才有真正的浩蕩與氣勢,船隊排開,綿延數裏。他率領規模空前的艦隊在蔚藍色的海域中叱吒風雲長達28年之久,區別於西方航海的掠奪和殺戮,鄭和則傳播著文化與和平,與千年前同樣被施以宮刑的司馬遷被後人並稱為“國史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