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三過家門而不入——禹(3 / 3)

這七次航行,成為中國航海史上的奇跡。

從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率領著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船隊七下西洋,訪問了東南亞、南亞、阿拉伯、東非各國,航程十萬餘裏,最南到爪哇,最北到麥加,最西到非洲東海岸。航行中“雲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若履通衢”,場麵十分壯觀。

永樂年間,在鄭和下西洋的影響下,明朝與周邊的眾多國家都建立並保持了朝貢貿易關係,其伸延聯係範圍之廣,超過以往曆代。“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而入貢者達三十國,幅員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如果說大唐是以廣闊的胸懷迎接外來文化,那麼大明就是以積極的行動去開拓國際空間。

600多年前的帆影已消失,600多年前的波濤仍澎湃,萬裏海路依然見證著鄭和的魄力與意誌,氣勢恢弘。

蜜蜂的天職是采花造蜜,貓的天職是抓捕老鼠,蜘蛛的天職是張網捕蟲,而狗的天職就是忠誠地服務主人,造物主對每個物種都有職責上的安排。人,作為萬物的靈長、天地的精英,同樣具有與生俱來的職責和功能。人來到世上,並不是為了享受,而是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隻有盡忠盡責,你的人生才會精彩。

先憂後樂——範仲淹

範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世稱“範文正公”。他一生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功績卓越,成績斐然,深受百姓愛戴。他重視教育,無論到哪裏為官,他都很熱心興辦學校,培養人才。

一次,他的朋友滕子京被貶到嶽州當官。此處有一名勝,叫嶽陽樓,始建於唐朝,到了宋代已經破敗不堪了。滕子京到達此處後,重新修複了嶽陽樓,範仲淹受他所托寫了一篇《嶽陽樓記》來記頌這件事。

範仲淹在文章中寫道:“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們的表現與被貶官的人和失意的文人的態度不同,是什麼原因呢?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裏做高官就為百姓擔憂,不在朝廷上做官就為君主擔憂。這樣看來是在朝廷做官也擔憂,不在朝廷做官也擔憂。既然這樣,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他們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範仲淹當年寫《嶽陽樓記》時58歲,已經被貶謫多次。不管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他始終都沒有懈怠“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生使命。

現在有一些人,他們的關注點總是集中在個人利益上,忘記了自己是國家的公民,忘記了對於國家應該有的關切之情。顧憲成的名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不是一個口號,更應該成為我們真正實踐的目標。胸懷天下的大氣,“先憂後樂”的悲憫之心,是我們應該具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