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兵,1965年出生,1983年入伍,現任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8730部隊政治委員。先後獲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保持英雄本色的忠誠衛士”和“全國自強模範”等榮譽稱號。
丁曉兵在麵臨重大人生抉擇時,始終把黨的事業和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1984年,他所在的偵察大隊參加邊境防衛作戰,他用鮮血寫下請戰書:“我堅決要求參加戰鬥,打頭陣、當尖兵,請黨在戰鬥中考驗我!”他先後出色地完成了20多次偵察和作戰任務。一次,身為偵察大隊“第一捕俘手”的丁曉兵,深入敵人陣地生擒俘虜,返回途中,為掩護戰友和俘虜,抓起敵人投來的手雷向外扔的刹那間,手雷突然爆炸,右臂被炸得隻存一點皮肉。為了把任務完成到底,他以驚人的毅力用匕首割下殘臂,扛著俘虜,冒著炮火翻山越嶺四個多小時才與接應分隊碰上頭。就在此時,他一頭栽倒在地,戰友們以為他犧牲了,含淚為他整理“遺容”,準備送往烈士陵園。路過的前線醫療分隊被這個場麵深深感動,有個老軍醫比較有經驗,切開他的腿部動脈血管,強行壓進2600mL血漿,死神就這樣與這位獨臂英雄擦肩而過。全國各大媒體以“中國兵”為題,詳盡報道了他的英雄壯舉。“中國兵”的事跡強烈地震撼了那個崇尚英雄的時代的人們的心靈,深深地打動了每一個中國青年。
丁曉兵身殘誌堅、自強不息,以“人可以有殘缺之軀,但不可有殘缺之誌”自勉,婉言拒絕組織照顧,放棄到地方任職、軍校任教、機關工作的機會,鄭重表示“一要學習,二要工作,絕不離開部隊”,毅然選擇繼續留在部隊艱苦奉獻。他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從練習單手打背包、單手射擊和左手投彈開始做起,以驚人的毅力和鋼鐵般的意誌,摸爬滾打樣樣爭先,終於在軍事訓練科目的考核中取得優秀的成績。他參加過數十次軍事演習、抗洪搶險、撲救山林大火的行動,從一名普通戰士成長為優秀的師政委。他當指導員時,所在連隊被評為軍區基層建設先進單位;當教導員時,所在營被師評為全麵建設先進營;當團政委時,所在團隊被武警部隊記集體三等功。作為一個從戰火中走出來的英雄,他經受住了榮譽關、殘疾關、利益關的考驗,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不甘平庸、永不服輸,取得了一係列不平凡的成績。
丁曉兵的生活早已遠離硝煙,但在和平時期,也有和平時期的考驗。部隊地處繁華都市無錫,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時時衝擊著這些當兵的人。為帶好新時代的兵,丁曉兵一共總結了105條經過上級肯定的先進經驗,來麵對多彩變幻的生活甚至各種誘惑。他始終關注時代發展潮流,堅持在開拓創新中帶領部隊,與時俱進地從黨的創新理論中汲取營養,始終保持充沛的思想活力,不斷創造出鮮活經驗來指導部隊實踐。針對新時期青年官兵思想活躍的特點,他帶領政治處的同誌吃住在基層,歸納了實話實說、一事一議、新聞點評、模擬法庭等“群眾性教育20法”,在武警部隊加以推廣。針對官兵心理問題增多的實際情況,他創造了“心理自我調節12法”在全師推廣,使官兵一些突出的心理問題得到較好解決,受到武警部隊心理專家的充分肯定。為適應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新要求,他帶頭研究信息戰理論,積極推進團隊信息化建設,邀請國防大學傅立群將軍與官兵對話,引導大家更新思想觀念,總結的“認清變革明責任,適應變革盡忠誠”的教育經驗被武警總部轉發。
在實際工作中,丁曉兵注重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不斷用創新的方法解決部隊建設中的難題。官兵在訓練中受傷一直是製約和影響部隊訓練質量的老大難問題,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丁曉兵專門到南京體育學院請來專家教授進行科學指導。他和專家們一起研究人體結構,研究不同體質的人的骨骼承受力,提出了“在超強度訓練中如何科學分配體能”、“訓練強度如何與不同官兵體能要求相適應”的科學訓練方法。在研究中,他還發現個別戰士在強度訓練中之所以容易骨折,主要原因是骨質成分中鈣元素不足。為給戰士補鈣,他建議團黨委在部隊經費緊張的情況下,出資10萬元購買了20頭奶牛。如今,基層官兵每天早晨都能喝上新鮮的牛奶,官兵訓練負傷率降低到0.5%,訓練積極性有了明顯的提高。在他的倡導下,部隊又先後開展百名教授進警營,主題活動到公園,地方法庭到部隊等活動,令人耳目一新。
他20多年如一日堅持學習,僅讀書筆記就寫下了900多萬字。他嚴格自律,多次拒收送上門的錢物,堅持原則婉拒親人的請求,保持了共產黨員的純潔性、先進性。他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誌和不懈奮鬥的精神跨越時空,創造了非凡業績,書寫了光輝人生。
時代在變化,丁曉兵卻始終牢記著黨的教導和組織的囑托,始終保持著共產黨人的英雄本色,續寫著輝煌的人生篇章。他把對黨的忠誠、對祖國的熱愛、對部隊的責任,全部傾注於他軍人生涯中的每一個細節,付諸部隊生活中的每一個舉動。獎牌、證書見證了他以傷殘之軀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的不平凡曆程,見證了他從戰鬥英雄到時代先鋒的前進道路。模範教員——方永剛
方永剛1963年出生於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的一個貧困家庭。1985年複旦大學曆史係畢業,同年7月入伍,1992年12月入黨,曾獲得曆史學學士、法學碩士、軍事學博士學位,先後在海軍政治學院、海軍大連艦艇學院任教,生前為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政治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研室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遼寧省國防教育講師團成員、沈陽軍區聯勤部客座教授、大連市講師團成員等。專業技術7級。長期從事政治理論教學和研究工作。
20多年來,方永剛一直從事政治理論教學和研究工作,為發展軍隊教育事業和宣傳黨的創新理論作出了突出貢獻。他堅持深入學習、堅定信仰、模範踐行黨的創新理論,深入工廠、農村、學校和社區,真情傳播黨的創新理論,被譽為“平民教授”、“大眾學者”。多次被學院評為優秀教員、青年教員成才標兵。2008年3月25日22時08分在北京病逝。
他經常對別人講,自己是在黨的創新理論哺育下成長成才的,是黨的創新理論的直接受益者,對黨有著發自內心的深厚感情。
學習、研究、宣傳黨的創新理論,使方永剛深深地體會到:在當代中國,隻有黨的創新理論才能解決麵臨的發展問題,才是指引中國走向繁榮富強之路、人民過上和諧富裕生活的唯一正確的理論;黨的創新理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指南,是實現國家發展、民族複興的偉大真理。正是靠著這種堅定的信仰,他一直把學習、研究、傳播黨的創新理論作為自己最神聖的職責,看做是太陽底下最神聖的事業,當成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每當黨中央提出新的思想理論觀點,他都及時學習研究,很快就有論文發表或專著出版。多年來,他遇到理論困惑不動搖,碰到現實困難不回避,麵對錯誤思潮敢鬥爭,在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和堅決捍衛中,不斷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對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信賴。他始終認為,如果他的宣講可以使廣大官兵和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更堅定一點、對黨的創新理論的理解更深入一步、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更充足一些,那麼,研究和傳播黨的創新理論就是他人生的最大價值和全部意義!
方永剛幾乎把業餘時間全都用在刻苦學習黨的創新理論上,並及時把學習研究成果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先後出版了16部黨的創新理論研究專著,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其中在國家和軍隊核心期刊上發表40多篇,榮獲“全軍政治理論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等28個獎項,完成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軍隊重點理論研究課題7項。1997年5月8日,一場車禍造成他的頸椎嚴重骨折。在做牽引治療的情況下,他仍然堅持看書學習。住院108天,他一連看了43本書,並完成一部30萬字的專著《亞太戰略格局與中國海軍》。黨的創新理論每前進一步,他的學習就跟進一步,研究就深化一步。
2003年7月,胡錦濤提出要堅持協調發展、全麵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方永剛從電視新聞中看到這個消息後,連夜調整了第二天的講課稿,讓這一新思想第一時間進入了課堂,在學員中引起強烈反響。在假期中,他放棄休息,編寫了科學發展觀教學讀本,初步形成了黨的創新理論教學體係,為黨的創新理論進入教材、進入課堂、進入學員思想作出了貢獻。2006年10月份,他參加國防大學全軍首屆政治理論骨幹研修班,正趕上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同年11月,他被確診為結腸癌晚期。期間,他帶病連熬3個通宵撰寫了1萬多字的文章《論長征精神的時代價值》,發表在《光明日報》。結業時,所作的《以科學發展觀指導軍隊政治理論人才建設》的發言,就軍隊如何招才、引才、用才、留才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受到與會領導和專家的好評。
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推動偉大的事業。方永剛傳播黨的創新理論的感人事跡,折射出一名共產黨員的高度政治覺悟和優秀教師的高尚師德師風。他的先進事跡和可貴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方永剛精神可以集中概括為:深入學習黨的理論、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堅定信仰黨的理論、矢誌不渝的執著精神,積極傳播黨的理論、不辱使命的拚搏精神,模範踐行黨的理論、知行統一的求實精神,具有高度政治覺悟和高尚師德師風、忠誠黨的事業的獻身精神。
學習方永剛精神,就是要像方永剛同誌那樣忘我拚搏,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心開展工作。方永剛豐富而又卓有建樹的理論研究及傳播實踐活動,是堅持理論源於實踐的結果,是敢於挑戰、忘我拚搏的結果。他承擔多項國家和軍隊重點課題,不僅年年超額完成教學任務,還要到地方宣講黨的創新理論,即使是在經受病魔折磨的情況下,他依然保持著進取的姿態。
忠誠黨的創新理論的模範教員、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教授方永剛,2008年3月25日22時08分在北京病逝,走完45年短暫而精彩的一生。方永剛對黨的事業的忠誠與熱愛,廣大官兵和群眾對方永剛的尊重與歡迎,讓我們看到了黨的創新理論的巨大魅力。我們要學習方永剛精神,立足本職崗位,發揮聰明才智,投身改革建設,創造輝煌業績,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貢獻力量。
忠誠好男兒——吉鴻昌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事變爆發,中國軍隊在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鼓舞下,奮起抗擊日軍進犯上海的作戰。吉鴻昌一聽到消息,立即結束歐洲之行,乘船回國。他很快同中共地下黨組織取得了聯係,北上天津,組織民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不久,吉鴻昌按照黨組織的指示,到湖北黃陂、宋埠一帶召集舊部策劃起義。孰料,其舊部大部分已被蔣介石收買或改編。於是,他又趕赴泰山,動員在此地隱居的馮玉祥出山,組織武裝抗日。
1933年1月,日軍進犯山海關,後又占領了承德。頓時,“驅除日寇,收複失地”的呼聲響徹華北、響徹全國。吉鴻昌積極聯絡各地抗日零散武裝,為起兵抗日作準備。為了解決槍支彈藥不足的問題,他毀家紓難,用變賣家產籌集的6萬元,派人到天津購買武器彈藥,運到張家口。
1933年5月26日,吉鴻昌同馮玉祥、方振武等抗日將領在張家口成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推舉馮玉祥為總司令,吉鴻昌任前敵總指揮兼第二軍軍長。並宣布對日作戰,收複失地。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成立後,全國紛紛響應,隊伍由幾千人迅速擴大到十幾萬人。
6月22日,吉鴻昌率部開赴張北抗日前線。出征之前,吉鴻昌作戰前動員講話。他鏗鏘有力地賦詩一首:
有賊無我,有我無賊。
非賊殺我,即我殺賊!
半壁河山,業經改色。
是好男兒,舍身報國!
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在吉鴻昌的指揮下,英勇作戰,相繼收複被日偽軍占領的康保、寶昌、沽源等縣城,最後準備攻打多倫。
多倫是察哈爾東部重鎮,是當時河北、熱河、察哈爾、內蒙古之間的交通樞紐和軍事要地,日軍把它視為攻掠察哈爾的戰略要地。為了保住多倫,日軍調集偽軍兩萬多人和日軍騎兵團一千多人,配備了十幾輛坦克,準備對抗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的進攻。
前敵總指揮吉鴻昌深知多倫城的戰略重要性,如果能打下多倫,不僅可以打擊日軍的囂張氣焰,還可以喚起中華民族眾誌成城、團結禦侮、戰勝外敵的抗日精神。他下定決心,此役無論付出什麼樣的代價,誓死也要率部拿下多倫。
7月7日,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各路部隊直搗多倫。經過徹夜激戰,攻克了敵軍的兩道戰壕。8日,激戰一天,迫使敵軍全部退守城內。9日拂曉前,敵軍在多倫城外的大部分據點被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攻占,但多倫城池堅固,敵軍火力十分猛烈,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的進攻受阻。是日夜,吉鴻昌親率敢死隊勇猛爬城三次攻打,均未成功。10日拂曉,日軍大舉出動,向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陣地發起反攻,並且調集飛機轟炸,給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造成不小的損失。
戰役打響以來,多倫苦戰不下,熟知兵法的吉鴻昌徹夜難眠,他忽發奇想,終於想出一個大膽的“特洛伊木馬”計劃。於是,他挑選精兵四十多人,化裝成當地老百姓和偽軍混進多倫城,擇時裏應外合,一舉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