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字清臣,漢族,唐代傑出書法家,“楷書四大家”之一。顏真卿曾四次被任命禦史。在任期間,關心民眾疾苦,注重農業生產,熱心公益事業,為百姓解水患,引水灌田,為官清正廉潔,為人耿直,得到百姓的愛戴。
782年,唐朝的五個藩鎮叛亂。其中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兵勢最強,自稱“天下都元帥”。德宗皇帝派威望極高的顏真卿去做說客。
李希烈聽到顏真卿來勸降,想給他一個下馬威。在見麵的時候,他故意讓部將和養子一千多人都聚集在廳堂內外。顏真卿剛到廳堂門口,那些部將和養子就衝了上來,個個手持武器,圍住顏真卿又是謾罵,又是威脅,擺出一副要殺他的架勢。
顏真卿麵不改色地朝著他們冷笑。這時李希烈才假惺惺地站起來護住顏真卿,命令他們退下,接著又把顏真卿送到驛館裏,企圖慢慢軟化他。
這時,其他幾個藩鎮的叛將各自派遣使者到李希烈這裏來上表稱臣,勸他做皇帝。李希烈召顏真卿來,故意把上表給他看,得意地說:“今日四王派使者來,把推心置腹的話對本元帥講了。他們的話同我心裏的想法一樣。太師您看這種情勢,難道我被朝廷猜忌,就沒有地方可去了嗎?”
顏真卿義正詞嚴地說:“這四個人隻能說是四凶,怎麼叫四王呢?將軍自己不保住功業,做唐朝的忠臣,卻要與亂臣賊子在一道,想與他們一起滅亡嗎?”李希烈聽了心中十分不快。
過了一天,李希烈又讓顏真卿與叛鎮派來的四個使者一同赴宴。四個使者見到顏真卿來了,都向李希烈祝賀說:“早就聽說顏太師德高望重,現在元帥將要即位稱帝,這不是有了現成的宰相嗎?”
顏真卿揚起眉毛,朝著四個使者罵道:“什麼宰相不宰相!要殺要剮都不怕,難道會受你們的誘惑,怕你們的威脅嗎?”四名使者被顏真卿凜然的神色嚇住了,縮著脖子說不出話來。李希烈拿他沒辦法,隻好把他關起來。
784年,李希烈自稱楚帝,又派部將逼顏真卿投降。兵士們在關禁顏真卿的院子裏堆起柴火,並澆上油,威脅顏真卿說:“再不投降,就一把火把你燒死!”顏真卿二話沒說,就縱身往柴火跳去,叛將們連忙把他攔住。李希烈的打算落空了。
李希烈想盡辦法,也沒能讓顏真卿屈服,最後隻好派人逼迫顏真卿自殺了。
責任感源於忠誠。沒有忠誠,責任感就無從說起;沒有責任感,你就會在誘惑麵前把握不住自己。這樣,你的事業結構就會土崩瓦解,最終隻能在一片廢墟中獨自哀歎。所以說,背叛忠誠的最大受害者將是背叛者自己。顏真卿寧死不投降,就是用行動驗證“忠誠”二字。
誌士英名萬古存——文天祥
文天祥,吉州廬陵人,南宋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文天祥從小愛讀曆史上忠臣烈士的傳記,20歲那年他到臨安參加進士考試,在試卷裏寫了救國主張,受到主考官的賞識,中了狀元,後來做了江西贛州的州官。
1275年,元軍進逼臨安,宋恭帝趙昆下詔要各地將領帶兵援救。文天祥接到朝廷詔書,立刻捐獻出全部家產,招募人馬準備趕到臨安去。有人勸他說:“現在元兵長驅直入,您帶了這些臨時招募起來的人馬去抵抗,好比趕著羊群去跟猛虎鬥,明擺著要失敗,何苦呢?”
文天祥泰然回答說:“這個道理我何嚐不知道。臨安危急,卻沒有一兵一卒為國難出力,豈不叫人痛心!我明知自己力量有限,寧願以死殉國。”
這時候,元朝統帥伯顏已經渡過長江,分兵兩路進攻臨安。文天祥向朝廷建議,集中兵力跟元軍決一死戰。但是趙熙與很多大臣都懼怕元軍,一味求和,文天祥勢單力孤。1276年,伯顏帶兵占領臨安,謝太後和恭帝趙昆出宮投降,元軍把他們連同文天祥等人押往大都(今北京市)。文天祥中途逃了出來,曆盡千難萬險,到了福州,與張世傑會合。
1278年,元軍攻下潮州,文天祥又被俘虜。元朝丞相博羅派投降官員去勸降。文天祥對其一頓痛罵,罵得他們抬不起頭,灰溜溜地走了。元朝對文天祥勸降不成,就把他移送到兵馬司衙門,他被戴上腳鐐手銬,過著囚徒的生活。
文天祥被關在牢房裏,惡劣的環境隻能折磨他的身體,卻並不能摧毀他的意誌。
後來,元軍押著文天祥,希望利用他誘降南宋殘軍。當船隊經過珠江口零丁洋時,麵對波濤翻滾的零丁洋,文天祥感慨萬千:自己死不足惜,大宋江山風雨飄搖,岌岌可危,今後誰來護衛幼主、光複江山呢?感慨惆悵之餘,他吟出:“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就是流傳千古的名作《過零丁洋》。
南宋滅亡後,元將張弘範在慶功宴上向文天祥敬酒說:“宋朝已亡,您的忠孝也盡到了。如果您能為元朝做事,元朝宰相豈不非您莫屬嗎?”文天祥說:“國亡而不能救,做大臣的死有餘辜,難道還能貪生怕死嗎?”
南宋滅亡後,文天祥被押赴大都。4年中曆盡苦難,不論是威脅,還是利誘,都無法讓文天祥動搖。他寫了許多詩,表達自己對於國家的一片忠心。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叫做《正氣歌》,表達了絕不向敵人投降的浩然正氣。1282年,文天祥在大都慷慨就義,時年47歲。
君子身處世間,心中都應該有一個行事的準則。天下事有的應該做,有的則不應該做,一旦遇到違背自己的良心與正義的事情,就算可以給自己帶來巨大的財富和利益,仍然要堅決拒絕。因此,為人需當行則行,當止則止,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可任意妄為,這樣才能“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內不愧心”,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了無遺憾地走出一個美妙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