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寧死不屈——顏真卿(2 / 3)

赤膽忠心——蘇武

蘇武,字子卿。年輕時,因為父親任職的關係而被任用,後蘇武逐漸提拔重用。當時漢匈矛盾重重,經常互扣使者,關係緊張。到了漢武帝天漢元年,匈奴向漢朝求和,於是,漢武帝派遣蘇武以中郎將的身份出使,護送匈奴使者回國。蘇武接受任務後,帶著使團及豐富的禮物出發到了匈奴。

不料,反複無常的匈奴單於不但不感謝,反而受壞人挑唆,把蘇武等人扣押起來,要蘇武投降。金錢、高官厚祿、凍餓折磨,這些都沒能使蘇武屈服,他堅決不投降。沒辦法,單於隻好下令將蘇武送到北海邊上(現在的西伯利亞貝加爾湖一帶)去牧羊,並且對蘇武說:“等公羊何時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漢朝去!”公羊怎麼能生小羊呢?用意十分明白,單於是堅決不放蘇武回漢朝了。

北海一帶,荒無人煙,終年白雪覆蓋。蘇武隻能以野鼠洞裏的草籽充饑。每天,蘇武一邊牧羊,一邊撫弄著出使時漢武帝親手交給他的旌節,心中深深地懷念著自己的祖國。夜晚睡覺時,他將旌節緊緊抱在胸前。就這樣,日複一日,艱苦地度過了漫長的歲月。後來,漢武帝死後,漢昭帝即位,匈奴又與漢朝議和,但單於仍不讓蘇武回漢朝,還謊稱蘇武已經死了。與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千方百計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朝使者,還為使者想出了一個要回蘇武的妙計。

第二天,漢朝使者去見單於,按照常惠的計策對單於說:“你們匈奴既然要誠心跟漢朝結好,就不該再欺騙我們。蘇武明明沒有死。有一天,我們皇上在上林苑裏射獵,射下一隻大雁,大雁的腳上係著一條綢子,那是蘇武寫給皇上的一封信。信裏說他在寒冷的北海地方牧羊,你們怎麼說他死了呢?大雁能帶信,這是天意,你們怎麼可以欺騙天呢?”

單於聽了,不覺大吃一驚,隻好承認自己說了謊話,而後又說:“蘇武的忠心都感動了飛鳥,難道我們還不如大雁嗎?”說完,他立即向漢朝使者道歉,並答應趕快派人把蘇武從北海地方找回來

蘇武回到了闊別20年的京城長安,漢昭帝接見了他們,還叫他到先帝廟裏去拜見漢武帝的靈位,並把那根光禿禿的旌節交還到漢武帝靈前。

曆史學家吳晗曾寫過一篇《談骨氣》的文章,其中提出做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骨氣。所謂骨氣就是做人要堅持原則,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明是非、知榮辱,不拿原則做交易。一邊是高官厚祿,一邊是赤膽忠心,蘇武用不屈的錚錚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詮釋。

鑿空之旅——張騫

張騫,漢中郡城固人。他是我國古代卓越的探險家,旅行家,外交家。對絲綢之路的開拓有重大的貢獻。張騫通西域的過程中不僅促進了當時西域的各民族往來,而且引進了汗血馬、葡萄、石榴、胡桃等。

公元前138年,張騫帶著漢武帝的萬丈雄心第一次踏上了大漢以外的疆域。那時匈奴依舊稱雄漠北,西域各國關係錯綜複雜。

當時,月氏人受匈奴欺負,向遙遠的西方遷徙。漢武帝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第一,救人於危難,可為我所用。第二,當時漢朝的戰略是遠交近攻。所以毫不猶豫決定跟大月氏人結盟。而且,大月氏人曾在與匈奴的激戰中敗北,國王的頭顱成了匈奴單於手中的酒器,可以說與匈奴的仇恨深重。

這位勇敢的探險家出發時身邊有100位隨從和一位忠心耿耿的匈奴人奴隸堂邑父,他們無所畏懼地踏上匈奴的土地,希望能順利穿過這個遊牧王國的防線,然而,他們低估了這個馬背上的民族的防線密度。身陷囹圄的張騫,逃過了頭顱被製成飲器的噩運,被迫在匈奴的監禁中娶妻生子。風刀霜劍嚴相逼,時光流轉十數年,張騫始終保持著漢朝的特使符節,尋找著逃脫的機會。

終於有一天,張騫成功逃離匈奴的控製,開始繼續他已中斷了十幾年的政治旅程。越過蔥嶺,到大宛,通過康居,至大夏,這位兩千年前的探險家徒步穿過了如今的烏茲別克斯坦與哈薩克斯坦等國。沿途這些中亞國家的君主聽到了張騫的描述,無不被東方的地大物博所吸引,更為東方的絲綢、瓷器等手工藝品所傾倒。懼怕匈奴鐵騎的小國不敢與漢結盟共退匈奴,卻對與漢通商充滿了興趣。

在大夏的舊土上,躲避戰火的大月氏終於被張騫找到了。漢朝盼望跟月氏王國結盟,對匈奴東西夾攻。以當時來講,月氏王國對匈奴有殺父滅國的深仇大恨,一旦聽到有報仇複國的機會,一定非常感激。然而十多年來,大月氏這個馬背上的“行國”已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是在伊犁河畔受到烏孫的攻擊,又一次向西遠徙;到了阿姆河畔後,用武力臣服了大夏的大月氏,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開始了遊牧生活到農耕生活的過渡。他們生活安定,無心複仇,無意東還。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無果而返。

回國途中,張騫又被匈奴拘禁了一年多。不過,張騫有著一種軍人特有的敏銳,在進入匈奴人的控製範圍之後,他就開始留心每一處水源、每一塊草地,並詳細記錄下來,為日後追隨大將衛青征戰匈奴立下了汗馬功勞。“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張騫後被武帝封為“博望侯”,此為後話。

公元前126年,趁著匈奴內亂,張騫在妻子與堂邑父的幫助下乘機脫身回到長安。張騫出使時一百餘人,12年後,回到長安,隻剩下兩個人——張騫和他的仆人堂邑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