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第一次出使沒有完成他的政治使命,但沿途洞悉了西域的政治經濟和人文地理。他將沿途見聞采集彙總,呈報武帝,為漢朝打開了另一番迥異的格局。除了他經過的國家,張騫還指出西方的另一個強大的帝國——安息,即安息王朝統治下的波斯,在其後的數世紀中,它將作為絲綢之路上最大的中轉站和經紀人的身份登上舞台。
隨後,漢武帝又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使團人數達三百人,張騫及其隨行者的足跡也更為廣遠,悉數拜訪了大宛(費爾幹那)、康居(以今塔什幹為中心的遊牧王國)、大月氏、安息(古代波斯帕提亞王國)、身毒(印度)等國。
張騫的兩次西行,打破了遊牧民族對絲路貿易的壟斷,使中國和中亞、南亞、西亞諸國之間建立了直接的貿易往來關係。作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張騫記錄下對外部世界的首次真知實見,結束了我國古代對西方神話般的傳聞認識,也成為後來《史記·大宛傳》和《漢書·西域傳》的最初來源,世人把張騫通西域一事形象地稱為“鑿空”。
忠誠是責任最高形式的表現。一個人的忠誠不僅不會讓他失去機會,還會讓他贏得機會。除此之外,他還能贏得別人對他的尊重和敬佩。人們似乎應該意識到,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一個人的能力,而是他優良的道德品質。“封狼居胥”——霍去病
霍去病,西漢武帝時期傑出軍事家,好騎射,善於長途奔襲。霍去病多次率兵與匈奴交戰,在他的帶領下,匈奴被漢軍殺的節節敗退,“封狼居胥”由此得名。
霍去病出生在一個奴仆家庭,他的母親是私生子,而他也是一個私生子,擁有這樣身份的他,似乎長大也要成為奴仆。就在他三四歲的時候,他的姨媽衛子夫成為漢武帝的愛妃,衛家人的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
18歲時候的霍去病,作為皇後和大將軍衛青的外甥,是除了皇族子弟以外最受寵信的“高幹子弟”。這個相貌奇偉、性格堅毅、智勇過人的青年很受武帝賞識,便派他做了保衛皇帝安全的侍中官。他雖年少位尊,但精於騎射武術,漢武帝想教他兵法,他卻答:“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他的誌向在於疆場。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漠南之戰打響一年之際,霍去病對武帝劉徹說:“陛下,請派我去戰場。”
武帝同意了。實際上,武帝這次派霍去病參戰,隻是想讓他見識見識真正打仗的模樣,作為一項鍛煉。
於是在戰場上,甲胄如林、槍戟如雨的漢家軍陣中出現一個特別年輕的身影,他隨侍在大將軍衛青的帥旗旁,當衛青拔出寶劍時,森然劍鋒折射出少年眼中噴薄欲出的銳芒。
衛青大軍出師不利,基本上無功而返。但霍去病帶著部下八百騎,獨自拋開大軍兩百多裏,一往無前地奔向北方。這一戰,霍去病以八百輕騎深入敵軍腹地,在沙漠中斬殺敵人2028人。2028人中有匈奴的丞相、當戶,其級別相當於漢朝高官。匈奴單於祖父輩的籍若侯產亦在死亡名單內,甚為難得。霍去病在百忙之中還順手抓了名俘虜——單於的叔叔羅姑比,押往長安。
霍去病帶800人去,帶800人回來。中外多少名將猛士,有哪個像霍去病這樣,帶800人深入敵後殲敵2000餘,贏得離譜就算了,居然還帶原班人馬返回,不損一兵一卒?長安少年已經不在市井遊走玩鬧,而變成了叫那匈奴膽寒的“飛龍”,在天翱翔。
還有一則關於霍去病的傳說。霍去病河西一役立下大功,漢武帝特派使臣載了美酒到前線去慰問。霍去病對使臣說:“謝謝皇上的獎賞。但重創匈奴不隻是我的功勞,功勞歸於全體將士。”遂命令將禦賜美酒抬出犒勞部下。但酒少人多,怎麼辦?霍去病吩咐手下,將兩壇美酒倒入營帳所在的山泉之中,於是整個山穀頓時酒香彌漫,全體將士紛紛暢飲摻酒的山泉,歡聲雷動。這就是“酒泉”的來曆。
繼河西兩戰之後,匈奴渾邪王投降漢朝,匈奴單於不得不遠逃漠北。但匈奴人仍未放棄對漢朝邊境的掠奪,公元前120年秋,匈奴騎兵萬餘人又突入定襄、右北平地區,殺掠漢朝邊民一千多人。漢武帝決定遠征漠北,徹底消滅匈奴軍隊,便發動了“漠北大戰”。
在這次大戰之中,霍去病率部奔襲兩千多裏,以一萬五千的損失數量,殲敵7萬多人,俘虜匈奴王爺3人,以及匈奴貴族83人。正如漢代另一名將陳湯所說的那樣: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霍去病一路追殺,一直來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帶。為了慶祝這次戰役的勝利,霍去病在狼居胥山積土增山,舉行祭天封禮,灑酒淋於漠北之土,酒香飄至三千裏,直入鹹陽地;將士呐喊,氣勢如虹,震撼人心,凱旋歸朝。
經此一役,“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匈奴一蹶不振,再也不能對中原王朝構成有力的威脅。征服匈奴之後,漢朝的疆域就馬不停蹄擴得更大。“屠大宛之城,蹈烏桓之壘,探姑繒之壁,藉蕩姐之場,艾朝鮮之旃,拔兩越之旗”,不但把趁秦末動亂而割據自王的朝鮮、東越、閩越、南越一一削平,又從匈奴處奪回河套地區,更是首次將雲貴、河西走廊乃至西域納入版圖。漢軍的旗幟,第一次插上雲貴高原,帕米爾之巔。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也成為中國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終生奮鬥的夢想。
忠誠是人類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從古到今,沒有誰不喜歡忠誠。君主需要忠誠的大臣,每個人都希望有忠誠的朋友。臣子忠實於自己的朝廷,忠實於自己的君主,與百姓同舟共濟、共赴艱難,將獲得一種集體的力量,人生就會變得更加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