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粉身碎骨我不怕——董存瑞(2 / 3)

烈火中永生——邱少雲

1926年,邱少雲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早年父母去世。1951年,20歲的邱少雲加入誌願軍,積極響應毛主席“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偉大號召。在軍隊中,邱少雲迅速成長為一名技術過硬,意誌堅定,熱心助人的誌願軍戰士。他在軍中表現突出,一提到邱少雲大家都對他稱讚不已。

1952年10月,誌願軍決定打響上甘嶺戰役,將整個戰線往南推進。在金化到平康這一段,我軍已經占領了上焦山無名高地和“394點8”高地,剩下的就是被敵人的一個加強連盤踞了一年多的位於中間的“391”高地,而往南推進最重要的就是占領這個楔入我軍陣地的“毒釘”。可是這裏工事堅固,火力嚴密,敵人布置了十二道鐵絲網,建了密密麻麻的地堡,還埋設了大量的地雷。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從我軍陣地到“39l”高地,中間隔著三千多米寬的一片開闊地。這讓強攻變得幾乎沒有可能。反複斟酌之後,指揮部決定利用“391”高地前的大片蒿草作隱蔽,在發起攻擊的前一天晚上,讓數倍於敵人的兵力潛伏到敵軍陣地前沿。進攻時間一到,便迅速搶攻“39l”高地,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這是一種很冒險的做法,幾百個人要在敵人的眼皮底下一動不動地潛伏二十多個小時,是多麼困難的事情啊,而且隻要一個人暴露目標,就幾乎等於全軍覆沒。可是,已經別無選擇,這場硬仗必須得打。戰士們出發以前,邱少雲向黨支部遞交了一份入黨申請書,裏麵寫著他的鋼鐵誓言:為了戰鬥的勝利,甘願獻出自己的一切!11日深夜,五百多名全副武裝的誌願軍戰士,按預定計劃潛入到了“39l”高地附近一片蒿草叢生的地裏。每個人從頭到腳插上了蒿草,風一吹,人身上的草和地上的草同時搖動,看不出一點兒偽裝的痕跡。邱少雲的爆破組潛伏在一個小土堆旁的蒿草叢中,距離敵軍陣地前沿隻有60米。

朝鮮地處北方,10月份已入深秋,白天已有寒意,夜晚更深露重,更是寒氣逼人,戰士們凍得四肢都麻木了。邱少雲從小就有氣管炎,著涼後嗓子發癢,他便用毛巾捂住嘴,竭力忍住咳嗽,實在忍不住就抓些又苦又澀的草葉放到嘴裏嚼。口渴、饑餓、寒冷、身體僵硬,所有的痛苦都要忍著,忍著,忍著。終於,黑夜熬過去了,一上午也快熬過去了,再過四五個小時就可以衝鋒了。堅持就是勝利!

十點多鍾,大家擔心的事情發生了。從“391”高地交通壕溝裏跳出五個敵人,向潛伏區走來。敵人的巡邏隊開始午間巡邏了!潛伏之前,大家把可能出現的問題都考慮到了,也討論出了相應的對策,唯有敵人的巡查,是我方無法控製又不得不對麵的難題,大家隻能把自己的偽裝做得更好一些,再寄希望於敵人的巡邏隊鬆懈一些。看到敵人走過來,全體戰士的神經都緊張起來,潛伏區的空氣似乎也凝固了。草叢中五百多雙眼睛緊緊盯著這五個敵人,後方指揮所和觀察所的指戰員也屏住了呼吸。敵人在一步一步地靠近。走在最前麵的一個敵人突然停了下來,向草叢中掃射了一圈,接著,便轉身快速地往回跑。危險終於還是沒能躲過,敵人發現了隱蔽的戰士們。整個事件前後不過幾分鍾,根本來不及作出反應。如果潛伏的戰士們開槍打死這五個人,敵人就會發現潛伏部隊;反過來,如果讓這五個人跑回去,後果也是一樣的。在這千鈞一發之際,究竟應該作出什麼反應?就在敵人進入交通壕溝的那一刹那,誌願軍指揮所所長及時調動炮兵消滅了這五個巡邏的敵人。

這一陣突如其來的炮火還是驚動了地堡裏的敵人,疑心重重的敵人馬上進行了火力偵察。幾分鍾後,從南方飛來幾架敵機,盤旋在誌願軍潛伏的上空。接著,敵機投下了一排排燃燒彈。刹那間,熊熊烈火衝天而起。許多人被煙霧熏得淚流滿麵,嗆得喘不過氣來,他們隻好將頭伸進胸前事先挖好的小坑裏,以避免咳嗽聲太大。一顆燃燒彈落在了離邱少雲兩米遠的草地上,飛進的燃燒液濺到邱少雲的左腿上,眨眼工夫,插在他腿上的蒿草燒著了,火苗騰騰地冒起來。此刻,邱少雲隻要翻動一下身子,就可以把火苗撲滅,但是這樣做很有可能暴露目標。為了戰友們的安全,為了整個戰鬥的勝利,邱少雲堅定地伏在草叢中。接著他的衣服也燒著了。連長和戰士們的心都揪了起來,他們心疼邱少雲,又擔心他會忍不住突然跳起來,或者突然喊出聲來。可是邱少雲沒有,他一動也沒動,一聲也沒吭。火很快蔓延到了全身,豆大的汗珠從邱少雲的額頭上滴下來,離他最近的戰友甚至聞到了皮膚被燒焦的味道。邱少雲強忍著疼痛,小心翼翼地用盡力氣將爆破筒推向遠處,然後將彈夾埋進了胸前的土坑裏。如果彈藥爆炸,不僅會傷及周圍的戰友,更會引起狡猾的敵人的懷疑。戰友們眼睜睜地看著在烈火中備受煎熬的邱少雲,心如刀割!許多人都閉上了眼睛,誰能一動不動地看著與自己親如兄弟的戰友活生生被燒死,太殘酷了!邱少雲已經完全被大火吞沒了,他怕自己忍不住會動,會叫出聲來,便將雙手插入堅硬的土層裏,竟達半尺之深。最後,他一陣痙攣後,便一動也不動了。烈火在他身上燒了整整三十分鍾,他沒有挪動一寸,也沒有喊一聲。下午五點三十分,中國人民誌願軍吹響了向“39l”高地進攻的號角,同誌們懷著滿腔怒火、刻骨仇恨,以排山倒海之勢向敵人撲去,敵人的一個加強連被全部殲滅。“391”高地上,勝利的紅旗在烈火中迎風飄揚。

精忠報國——嶽飛

兵飛,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戰略家,軍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將。

嶽飛小的時候家裏很貧窮,母親就用樹枝在沙土上寫字教導他,還鼓勵他好好鍛煉身體。後來嶽飛勤奮好學,並練就了一身好武藝,成為文武雙全的人才。當時,北方的金兵常常侵犯中原。嶽飛立誌要報效國家,把金兵趕出中原地區。在母親的鼓勵下,他打算去從軍。走之前,母親在他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孝順的嶽飛不敢忘記母親的教訓,那四個字成為他終生遵奉的信條。

從12世紀20年代起,黃河南北、兩淮之間,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金民族戰爭。嶽飛和抗金名將宗澤、韓世忠等一道,站在抗金鬥爭的最前線。可是,腐敗的北宋統治集團,采取妥協、投降的政策,1127年(靖康二年),徽宗趙佶、欽宗趙桓被擄走後,繼而接位的南宋小朝廷的頭目趙構,同樣是個投降派。他偏安於江南一地,沉醉於歌舞逸樂之中,沒有真正組織抗金民族戰爭並把它進行到底的決心和打算,所不同的是一麵信用秦檜等投降派,通過他們出麵進行一係列議和投降活動:一麵則利用宗澤、嶽飛、韓世忠等抗戰派,抵擋金軍的淩厲攻勢,以保住他的皇帝寶座和積累屈膝求和的資本。到了12世紀20年代中期,東自江淮、西至陝西一線的宋、金雙方對峙的軍事分界線形成後,趙構、秦檜統治集團,實際上已經成了南宋抗金鬥爭最大絆腳石;反過來,嶽飛、韓世忠等抗戰派,則成了趙構、秦檜投降派活動的最大障礙。南宋朝廷內部抗戰派與投降派的鬥爭,日趨尖銳。

嶽飛堅決反對議和,主張抗戰到底,置個人榮辱安危於度外,對趙構、秦檜的投降活動進行堅決鬥爭。1139年(紹興九年),嶽飛在鄂州(今湖北武昌)聽說宋金和議將達成,立即上書表示反對,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並直接抨擊了“相國”秦檜出謀劃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動,使“秦檜銜之(抱恨)”。和議達成後,高宗趙構得意忘形,頒下大赦詔書,對文武大臣大加爵賞。可是,詔書下了三次,嶽飛都加以拒絕,不受開府儀同三司(一品官銜)的爵賞和三千五百戶食邑的封賜。他在辭謝中,痛切地表示反對議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並再次表示收複中原的決心,“願定謀於全勝,期收地於兩河,唾手燕雲,終欲複仇而報國。”這無異於給宋高宗當頭潑了冷水,從而更使趙構、秦檜懷恨在心。“但嶽飛不顧個人得失,堅持抗戰到底的立場,率領軍隊,聯絡北方義軍,卓有成效地從事抗金戰爭,籌劃收複中原、統一祖國,成為全國抗金民族戰爭中的有力支柱。

1139年(紹興九年)夏,金兀術撕毀紹興和議,傾巢而出;再度發動大規模的對宋戰爭。在東、西兩線軍取得對金大捷的形勢下,嶽飛揮兵從長江中遊挺進,實施銳不可當的反擊,他一直準備著的施展收複中原抱負的時機到來了。

嶽家軍進入中原後,受到中原人民、忠義民兵的熱烈歡迎。這年七月,嶽飛親率一支輕騎駐守河南郾城,和金兀術一萬五千精騎發生激戰。嶽飛親率將士,向敵陣突擊,大破金軍“鐵浮圖”(侍衛親兵)和“拐子馬”(左右兩翼鉗攻的騎兵),把金兀術打得大敗。嶽飛部將楊再興,單騎闖入敵陣,想活捉金兀術,可惜沒有找到,手殺敵人數百,身被幾十處創傷,豪勇無比。嶽家軍將士具有“守死無去”的戰鬥作風,敵人以排山倒海的大力,也不能把嶽家軍陣容搖動。郾城大捷後,嶽飛乘勝向朱仙鎮進軍(離金軍大本營汴京僅四十五裏),金兀術集合了十萬大軍抵擋,又被嶽飛打得落花流水。嶽飛這次北伐中原,一口氣收複了潁昌、蔡州、陳州、鄭州、郾城、朱仙鎮,消滅了金軍有生力量,金軍軍心動搖,金兀術連夜準備從開封撤逃。南宋抗金鬥爭有了根本的轉機,再向前跨出一步,淪陷十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複了。嶽飛興奮地對大將們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破掉酒戒慶祝)”而金軍則發出了“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哀歎。

但是,外敵難以撼動的嶽家軍,卻遭到了南宋朝廷內部投降派的摧殘。就在這抗金戰爭取得輝煌勝利的時刻,甘心充當兒皇帝的高宗趙構,因擔心一旦中原收複,金人放回他的哥哥欽宗,他就保不住皇位,而急切地希望與金人議和。金人安插在南宋朝廷裏竊取了宰相高位的內奸秦檜,也抓住高宗這個難言的心病大肆活動,破壞嶽飛的抗戰。他們狼狽為奸,密謀製訂了全線撤軍、葬送抗金大好形勢的罪惡計劃。他們首先命令東西兩線收兵,造成嶽家軍孤軍突出的不利態勢後;即以“孤軍不可久留”為名,連下十二道金牌(紅漆金字木牌),急令嶽飛“措置班師”。在要麼“班師”、要麼“喪師”的不利形勢下,嶽飛明知這是權臣用事的亂命;但為了保存抗金實力,不得不忍痛班師。嶽飛憤慨地說:“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複!”嶽飛的抗金英勇鬥爭,至此被迫中斷。嶽家軍班師時,久久渴望王師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攔道慟哭。嶽飛為了保護老百姓的生命財產,故意揚言明日渡河,嚇得金兀術連夜棄城北竄,準備北渡黃河,使嶽飛得以從容地組織河南大批人民群眾南遷到襄漢一帶,他才撤離中原。這時,有一個無恥的書生,騎馬追上金兀術扣馬而諫:“太子(兀術)毋走,京城可守也,嶽少保兵且退矣!……自古沒有權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金兀術這才又整軍回到開封,並以不費吹灰之力,又把中原土地奪了回去。

嶽飛一回到臨安,立即陷入秦檜、張俊等人布置的羅網。1141年(紹興十一年),他遭誣告“謀反”,被關進了臨安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車橋附近)。監察禦史萬俟卨親自刑審、拷打,逼供嶽飛。與此同時,宋金政府之間,正加緊策劃第二次和議,雙方都視抗戰派為眼中釘,金兀術甚至凶相畢露地寫信給秦檜:“必殺嶽飛而後可和。”在內外兩股惡勢力夾擊下,嶽飛正氣凜然,光明正大,忠心報國。從他身上,秦檜一夥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證據,但嶽飛卻仍於紹興十一年農曆除夕夜,被趙構“特賜死”,殺害於臨安大理寺內,年僅三十九歲。嶽飛部將張憲、兒子嶽雲亦被腰斬於市門。嶽飛父子及張憲死於奸臣昏君之手,激起了抗金軍隊和老百姓的強烈憤怒,韓世忠當麵質問秦檜,秦檜支吾其詞“其事體莫須有(也許有)。”韓世忠當場駁斥:“‘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民族英雄嶽飛,就在“莫須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臨死前,他在供狀上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這是悲憤的呼喊!

嶽飛雖然被殺害了,但他的精忠報國的業績是不可磨滅的。正是他,表達了被壓迫民族的要求,堅持崇高的民族氣節,在處境危難的條件下,堅持了抗金的正義鬥爭,並知道愛護人民的抗金力量,聯合抗金軍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國人民免遭金統治者的蹂躪,從而保住了高度發展的中國封建經濟和文化,並使之得以繼續向前發展。嶽飛不愧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民族英雄。

嶽飛遇害後,臨安義士隗順,負屍越城,草草地埋葬於九曲叢祠旁。為了便於以後識別,隗順將嶽飛隨身佩帶的玉環係於遺體腰下,墳前種植了兩棵桔子樹。清道光年間(182l——1850年),因重修棲霞嶺下嶽飛廟墓,追尋嶽飛初葬地,終於在杭州市眾安橋螺絲山下扁擔弄內的紅紙染坊旁,找到了最初的嶽墳。1876年(光緒二年),在這裏修建“忠顯廟”,杭人俗呼為“老嶽廟”。

嶽飛死後二十年,即1162年6月(紹興三十二年五月)宋孝宗繼位,七月下令給嶽飛平反昭雪,“追複原官”,並以五百貫的高價購求嶽飛遺體,“以禮改葬”。雪域英魂——孔繁森

孔繁森,山東聊城人,1944年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1961年應征入伍,196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9年,孔繁森毅然告別親人來到西藏展開援藏計劃。他不在乎遠離家鄉,也不在乎西藏的艱苦生活,他隻堅信,祖國和人民需要他。

因為年富力強,入藏後孔繁森被派到海拔4700多米的崗巴縣擔任縣委副書記。為了在農牧區推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帶領群眾脫貧致富,他親自到一個鄉試點,又把經驗在全縣推廣。在崗巴3年,他幾乎跑遍了全縣的鄉村牧區,每到一地就訪貧問苦,宣傳黨的政策,和群眾一起收割、打場、挖泥塘,與當地群眾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有一次,他騎馬下鄉,從馬背上摔下來,昏迷不醒。當地的藏族群眾抬著他走了30裏山路,把他送到醫院搶救。1981年,孔繁森奉調回山東離開崗巴時,藏族同胞依依不舍地含淚為他送行。而他則表示:“我這條命,是藏族老百姓給撿回來的。如果有機會,我願再次踏上那片令人終生難忘的土地,去工作,去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