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加減乘除”,一心為民——吳金印(1 / 3)

吳金印,男,漢族,河南省新鄉市人,中共黨員。1942年出生,現任新鄉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兼衛輝市唐莊鎮黨委書記。

1959年10月參加工作。1960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河南汲縣李元屯公社大隊會計、大隊長、大隊黨支部書記、公社黨委委員、團委書記。1966年1月入中央團校學習。同年8月後,任獅豹頭公社黨委委員、團委書記、黨的領導核心小組組長、革委會主任。1971年5月任中共汲縣縣委委員、獅豹頭公社黨委書記。1979年後,任中共汲縣縣委委員兼公社、鄉幹部。1983年5月任衛輝市五四農場場長。1986年9月任衛輝市李元屯鄉黨委書記。1987年後,任衛輝市唐莊鄉黨委書記、中共衛輝市委委員。1993年3月任中共衛輝市委副書記兼唐莊鎮黨委書記。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代表,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共第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

在吳金印的帶領下,唐莊鎮新農村建設不斷取得成就的背後,隱藏著一套“加減乘除”法則。

一、加法:發展生產,增加農民收入

1987年,吳金印初到唐莊鎮擔任黨委書記,當時全鎮財政收入僅為3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0元。

為發展生產,增加農民收入,經過實地調查後吳金印發現,唐莊鎮西部有山,靠山吃山,因此可以在石頭上做文章。

據此,以吳金印為首的新一屆領導班子提出了“西抓石頭東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糧,鄉鎮企業挑大梁,沿著國道做文章”的發展思路,由此為全鎮每個地方的農民都打開了一條增收致富的門路。

有了正確的發展思路,再加上幹部群眾的苦幹實幹,唐莊鎮很快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7年,全鎮財政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3292萬元和4140元。

二、減法:村鎮改造,減少土地浪費

俗話說,“農村工作兩台戲,計劃生育宅基地”。富起來的唐莊人開始爭先恐後建新房,但由於缺少規劃,一方麵形成大量“空心村”,另一方麵反複投資建房,建房周期長的10來年,短的甚至三五年,從而造成土地和錢財的雙重浪費。在此背景下,唐莊鎮開始了村鎮改造建設。

“村鎮改造後,雖然我們人均住房麵積增加了,但是整體占地大為減少,效果非常好。”石屏村村民劉成安開心地說。

數據顯示,改造前平原區和丘陵山區戶均宅基用地分別為423平方米和397.8平方米,但人均住房麵積僅為25平方米;改造後平原區和丘陵山區戶均宅基用地分別減少至134平方米和200平方米,但人均住房麵積增加到了50平方米。

據了解,村鎮規劃後,唐莊鎮共節約土地2000多畝。除建工廠用地外,還可騰出1500多畝土地,並且部分村莊規劃改造後,可達到30年內不再新占土地。

三、乘法:民主決策,集中群眾智慧

作為鎮黨委書記,吳金印深知集體的力量和群眾的智慧遠超個人,因此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每次決策前,當地領導班子都發揚民主,集中群眾智慧,從而使決策引發乘數效應。

代莊村是新鄉市新農村建設的示範村。村支書李燦明說,全村從1999年起開始進行統一規劃和改建,但當時不少村民不理解,工作阻力很大。為此,全村召開黨員幹部和群眾代表大會,多方討論,最終製定了“先拆給補助,後拆少補助,影響工程沒補助和先拆者優先挑選宅基地位置”的獎懲措施。

方案定下來後,拆遷工作進行得非常順利,很多村民由於自家人手不夠,甚至把親戚都叫來幫忙,形成一個相互拆遷的高潮。由於全鎮各行政村所處山區平原地形各異,住房觀念也不相同,為了使村莊規劃符合實際,鎮裏不但多次請來規劃設計部門實地勘察,並將設計圖張榜公布,然後各村從下至上屢次開會討論,力爭充分尊重民意。

“一切為了老百姓,一切也要依靠老百姓。”吳金印說,“幹群關係就是魚水關係,善於利用群眾的力量,一就能變成十,離開了群眾,再簡單的工作也沒戲。”

四、除法:科學發展,革除汙染企業

唐莊鎮的發展並非總是一帆風順。在當年提出“西抓石頭”的發展思路後,全鎮一度出現了上百家石料加工廠。但多數廠工藝落後,沒有除塵設備,致使唐莊一度成為當地的汙染大戶。

盆窯村村民張泳是當時全鎮擁有石料加工廠最多的老板。“我的3家加工廠全在107國道兩邊,行人從附近經過後,身上立即留下一層粉塵。”張泳說,“最受影響的是兩邊的莊稼和果樹,粉塵影響了授粉,結出來的桃子又小又難看。”

說起這段“彎路”,作為唐莊鎮“領頭人”的吳金印毫不回避。“石料加工廠在發展全鎮經濟、增加村民收入方麵確實起了不小的作用,但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提出人與自然要和諧發展,一對照,我們確實是汙染大戶。”

就這樣,吳金印帶著全鎮領導幹部,一邊檢討和調整工作思路,一邊痛下決心革除汙染企業。

現在,當年受汙染最重的107國道兩邊都栽上了樹,12個環保型石料加工廠分別集中在唐莊鎮新建設的兩個園區內。

“我們農村領導幹部,吃的糧是農民種的,拿的工資也是靠農民交的稅。在工作上要是不給群眾辦事,不帶領農民致富,對不起人民啊。”

40多年來,吳金印主動放棄組織上調他到上級機關工作的機會,深深紮根基層,與群眾同甘共苦,忠於黨的事業,不計名利,不怕艱苦,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作出了優異的成績,樹立起了基層黨員幹部的良好形象,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在衛輝市獅豹頭公社工作10多年間,他在群眾家住了7年,在治水工地住了8年,帶領群眾打通6個山洞,築起85道大壩,建起25座水庫和蓄水池,架起8座公路大橋,營造良田2400畝,植樹20多萬株,使一窮二白的山區發生了巨大變化。1987年,吳金印調任唐莊鄉黨委書記,帶領群眾建起了萬畝林果園、萬畝蔬菜田,興辦了無氧銅杆廠、電工廠、水泥廠等企業,使唐莊鄉插上了騰飛的翅膀。2008年唐莊實現工業固定資產投資3.7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0.65億元,一般預算收入38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760元。他嚴於律己,心係農民,甘願到最貧困、最艱苦的地方工作,被譽為“鄉鎮黨委書記的榜樣”。

“人民衛士”——方紅霄

方紅霄,男,漢族,湖南省嶽陽市人,中共黨員。1970年出生,1990年入伍,現任武警雲南省總隊昆明市支隊副支隊長。

1990年3月,方紅霄從湖南嶽陽來到武警雲南總隊二支隊服役。自1993年起,他就在昆明火車站擔負執勤任務,與販毒、販槍、販黃等各種違法犯罪分子展開殊死搏鬥,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革命軍人無私無畏、一塵不染的浩然正氣。

雲南省地處我國反毒鬥爭的最前沿。方紅霄從擔任班長、排長到中隊長,6年間把800多名犯罪分子送進了監獄,令不法之徒聞風喪膽。同樣,他幾乎每天都要經曆殊死的搏鬥,身上的七處傷疤,每一處都是一次驚心動魄的生命曆險的見證。

靠著一身過硬的功夫和一雙千錘百煉的眼睛,方紅霄先後查獲海洛因等毒品45.3公斤、假鈔14萬元、各類槍支41支、子彈2172發、管製刀具38540把,捕獲各類犯罪分子1919人……

對人民群眾,方紅霄飽含著赤誠與真情。槍口下,他舍身救出被歹徒劫持的人質;人流中,他冒死排除了即將爆炸的手雷……在車站執勤的6年中,被他接濟的過往旅客有60多人,僅是資助丟失錢物的旅客就達上萬元。

黨和人民沒有忘記這位人民的忠誠衛士,方紅霄先後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被評為首屆“中國優秀青年衛士”,1998年被武警總部授予“護法勇士”的榮譽稱號,成為首屆“中國武警十大忠誠衛士”和“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

1995年3月,方紅霄因功績卓著,被武警總部破格提拔為排長。正式上任前,支隊政委王瑛找他談話:“方紅霄,你現在出名了,又當了幹部。那些販毒分子既恨你,又想在你身上打主意,一定要擦亮眼睛,經得起考驗。”方紅霄說:“請支隊領導放心,不管在哨位上遇到什麼複雜情況,我寧可站著進去、躺著出來,也絕不會紅著進去、黑著出來!”

1995年7月27日,昆明開往成都的特快列車正在檢票進站,方紅霄帶3名戰士,在“三品”檢查處例行檢查旅客行李物品。這時,一位身著迷彩服的中年男人,提著旅行包走過來。當方紅霄請他打開包檢查時,他把方紅霄拉到檢查台旁邊,低聲說:“兄弟,我包裏有錢,讓別人看見不安全。”說完,拉著方紅霄到進站口的拐角處,拿出一遝錢,硬往方紅霄口袋裏塞。

方紅霄擋住他的手說:“雖然包裏裝的是錢,也得檢查完才能走。”對方一聽,馬上慌了神,急忙從外套口袋裏掏出了兩遝現鈔,哀求著說:“兄弟,我上有老、下有小,你就行行好。這兩萬塊錢可是真的,要嫌少我再給你。”說完,把錢放在地上,提上包就往站台裏跑。方紅霄緊追上去,一把揪住他的後衣領,叫來戰士尤榮,當場從包裏搜出了6萬元假鈔。

方紅霄在這個特殊的哨位上,心中自有一杆秤,那就是“人民衛士”的尊嚴重於一切,高於一切。幾年間,他拒賄達百萬元。

方紅霄和他的戰友們,置身車站這個複雜的環境,在腐蝕與反腐蝕的戰場上,金錢、女色始終沒有汙染這片橄欖綠,他們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履行著神聖的職責,捍衛了“人民衛士”的尊嚴,鑄造了“人民衛士”的浩然氣節,寫下了無愧於黨、無愧於人民的壯麗詩篇,寫下了“人民衛士”的忠誠。我為革命,不怕犧牲——趙世炎

趙世炎,中國共產黨早期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卓越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者、著名的工人運動領袖。

1901年,趙世炎生於四川省酉陽縣龍潭鎮。他的祖父是鞋匠,父親當過學徒和書童,後來成了商人兼地主。母親出自一個貧苦之家,一生勤勞而堅韌。趙世炎有四個哥哥,兩個姐姐,一個妹妹。趙世炎四歲就入了私塾。那時候,許多孩子不願意念書,害怕天天背書,所以屢屢逃學,有的甚至被父母捆起來送去念書。可是,趙世炎總是高高興興去上學,從來沒有背誦不了的書。老師還讓他給比他年齡大四五歲的同學補課。

1912年,趙世炎進了龍潭高等小學。學校的地理教師王勤山對他有很大的影響。王勤山是孫中山組織的同盟會會員。有一次,他在給學生講述香港、九龍被帝國主義宰割,祖國山河破碎時失聲痛哭,趙世炎和同學們受到了強烈的震撼。課堂上,大家嗚咽抽泣,切齒怒目,在心中騰起反帝怒火。不久,辛亥革命爆發,趙世炎在反對封建專製的民主革命運動潮流中受到了洗禮。

1915年,趙世炎與四哥一起來到北京,考入了師大附中。在師大附中的幾年,趙世炎接觸了馬克思主義,奠定了一生革命的基礎,師大附中是趙世炎走上革命道路的起航港。1919年,經李大釗介紹,趙世炎加入中國少年學會。五四運動爆發後,趙世炎參與主編《平民周刊》、《少年》半月刊和《工讀》半月刊等進步刊物。在《少年》半月刊上,趙世炎連續發表《說少年》等論文,分析當時一般青年的思想狀態,揭露封建家庭、舊的教育製度對青少年的思想束縛和毒害。而在《工讀》半月刊上,趙世炎則與朋友們共同討論中國的前途,公開評論當時中國社會的弊病,主張中國應實行社會主義,因為隻有社會主義是“最公道,最平等,無軍閥、財閥,無種族界、國界,經濟上固然好,道德上尤其好”的社會製度。這時期,趙世炎還勇敢地走到產業工人中去,進行革命活動。他和鄧中夏、許德珩等人到鐵路工人中進行講演,開辦學校,還成立了“十人團”,開展革命活動。五四運動使趙世炎經受了磨煉,在實踐中增長了鬥爭本領,成為一個成熟的革命者。

1920年,趙世炎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趙世炎與張申府、周恩來等發起成立旅法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2年,與周恩來等發起成立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後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任中央執委會書記,隨後又任中共旅歐總支部委員和中共法國組書記。在法國勤工儉學期間,趙世炎在緊張艱苦的勞動之餘,還花費了很大精力從事革命活動,與周恩來、劉清揚、陳公培等人領導了“國外五四運動”,對留法的中國學生影響很大。1923年,趙世炎按黨中央和共產國際的指示,與王若飛、陳延年一起從巴黎啟程去莫斯科進行學習。趙世炎還參加了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和第五次代表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