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加減乘除”,一心為民——吳金印(2 / 3)

1924年,趙世炎回國,作為李大釗的主要助手,與李大釗共同領導了北方黨的工作,擔任北京地委書記,化名為施英。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北京人民在中共北方區委趙世炎等人的領導和組織下,舉行遊行、罷工、罷課,聲援上海人民的鬥爭。隨後在天津、唐山等地組織和發動天津日商紗廠工人大罷工、開灤五礦工人大罷工、天津海員大罷工和趙各莊礦工人大罷工。而後,趙世炎調到上海工作,成為上海工人運動的組織者與實際領袖。他多次帶領上海工人罷工,衝鋒在前,不顧安危。前後三次帶領上海工人武裝起義。起義過程裏,他緊緊把握鬥爭方向,注意加強起義隊伍的組織建設。在鬥爭遭到挫折時,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在和周恩來的共同領導下,終於取得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的勝利,並且成立了上海市特別市政府。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革命又遭鎮壓。趙世炎領導廣大上海工人群眾繼續堅持鬥爭。麵對嚴重的白色恐怖,他臨危不懼,堅定表示:“共產黨就是戰鬥的黨……黨存在一天就必須戰鬥一天,不願意參加鬥爭,還算什麼共產黨員?”展現出了崇高的革命精神。5月,在黨的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趙世炎當選中央委員。同時期,他主編黨的內部刊物《政治生活》,撰寫了70多篇宣傳馬克思主義、抨擊時弊的文章,對提高黨內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7月,趙世炎不幸被捕。敵人嚴刑拷問趙世炎,他堅持說自己是帶巨款來上海做生意的,叫夏仁章,湖北人。他坦然自若,說得有板有眼,連敵人的軍法處長都懷疑是不是抓錯了。敵人又找來兩個叛徒指證,一個是韓步先,一個是張葆臣,趙世炎身份暴露,敵人決定對其實行處決。在凶殘的敵人麵前,他大義凜然,堅貞不屈:“革命就是要流血的,要改造社會就必須付出代價”,“要革命就會有犧牲!”“誌士不辭犧牲,革命種子已經布滿大江南北,一定會茁壯成長起來,共產黨最後必將取得勝利!”表現了共產黨人大無畏的英雄主義氣概。麵對敵人的屠刀,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英勇就義於上海楓林橋畔,年僅26歲。

趙世炎在黑暗的舊中國,為爭取中國的光明前途,為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而英勇戰鬥,為中國的革命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真偉丈夫——佟麟閣

佟麟閣(1892—1937),原名淩閣,字捷三,直隸(今河北)高陽邊家塢村人。出生農民家庭。少時就學舅父門下讀經史。1912年入伍馮玉祥部後,隨馮部轉戰南北。1924年,任第二十五混成旅旅長。第二次直奉戰爭後,任國民軍第一師師長。1928年1月,國民黨南京政府再次北伐,任第二集團軍第三十五軍軍長,轉戰於徐州、南口、津沽各地,屢建戰功。1929年1月,任馮玉祥第二集團軍暫編第十一師師長。1930年,馮、閻聯合討蔣,任第二十七師師長,駐防西安。討蔣失敗後,張學良把馮軍宋哲元等部改編為二十九軍,任副軍長。1933年1月,二十九軍奉命開赴長城禦敵,兼任察哈爾省警備司令、暫代省主席。1933年5月,馮玉祥等在張家口成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任抗日同盟軍軍委會委員和常委兼第一軍軍長,率部配合收複康保、寶昌、沽源,克複多倫,重創日偽軍。出版《國民新報》宣傳抗日主張。抗日同盟軍在當年8月被蔣介石逼迫解散後,任二十九軍副軍長兼察哈爾省公安管理處處長。1937年七七事變後,任北平(今北京)南苑駐地指揮官,積極主張抗日。7月28日,在南苑大紅門指揮作戰時負重傷,壯烈殉國。是中國抗日戰爭中犧牲的第一位國民黨軍高級將領。後追授陸軍上將。1943年1月1日,在重慶入祀首都忠烈祠。

少時,佟麟閣就學於舅父門下,苦讀經史。佟麟閣的舅父對他寄予很大希望,時常以中國古代班超投筆從戎、嶽飛精忠報國等有益於青少年勵誌的曆史英雄故事,啟發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胸懷天下的抱負和誌向。在舅父的諄諄教導下,佟麟閣勤學好問,手不釋卷,既慨慕班超、嶽飛等先賢為人,又關心天下大事,遂立下了報國利民之誌。

1908年,經友人介紹,十六歲的佟麟閣出來做事,到高陽縣縣公署當繕寫。由此,他得以時常目睹縣衙之內的種種肮髒卑劣之事,憤憤不平於官府對善良百姓的欺壓與無視,遂在思想中萌發了產生變革腐敗現實社會的意願。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此際,袁世凱在北方編練軍隊,其左路軍前營營長馮玉祥到直隸景州(今河北景縣)一帶招募新兵。佟麟閣入伍於馮玉祥部下,為左哨哨兵,旋為哨長,翌年升任排長。

佟麟閣自入伍之日起,即矢誌報國,苦練殺敵本領,始終擁護孫中山倡導的民主共和及國民革命。他生性沉默寡言,謙恭謹慎,正直忠毅,常以孔子“見利思義,見危授命”及嶽飛“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等語自勵勵人;又篤信宗教家言,虔奉基督教,了然禍福死生,而博愛之義見諸實行,故有“善人”之稱。他治軍嚴明,以身作則,平時與士卒同甘苦,每遇作戰,身先士卒,奮不顧身,屢因戰績卓著,從普通士兵晉升將軍,為馮玉祥最讚賞的將領。在馮玉祥所著《模範軍人》一書中對他有如下記載:

他是一個極誠篤的基督徒,能克己,能耐苦,從來不說謊話,別人都稱他為正人君子。平素敬愛長官,愛護部下,除了愛讀書,沒有任何嗜好。他在高級教導團學過一年高級戰術,對於學術肯費苦功夫來研究。

佟麟閣一向以馮玉祥為榜樣,愛讀書,勤練字,寫日記。善於虛心向人求教,並先後聘請學識淵博之人為師,隨軍為其講學,以充實自己的知識積累。此外,佟麟閣還喜愛研究《周易》,以此探討宇宙根本之原理,以期解決現實社會困擾人生究竟的大問題。無論軍務如何繁忙,均堅持不懈。佟麟閣酷愛書法,日日勤於練筆,寫得一手好字。隨他左右的身邊者,亦往往深受他的熏陶,一般也愛練習書法。這在當時的軍隊中,是頗為難得的好風氣。這書卷氣,實乃孟子所言的“吾養吾浩然之氣”者也。

1914年,馮玉祥任第十六混成旅旅長。佟麟閣任該旅第一團第三營第二連連長,駐防陝西。是時,趙登禹在該連入伍。趙登禹山東菏澤人,字舜誠,驍勇過人,後曾任馮玉祥的隨身護兵。1937年7月下旬,日軍大舉進犯北平(今北京)時,趙登禹任第二十九軍北平南苑駐地指揮官,率部奮勇抵抗,後撤退時遭日軍截擊,壯烈殉國。佟、趙二人義氣誌向相投,遂成生死之交。此後,佟麟閣跟隨馮玉祥轉戰南北,先後任副營長、營長、團長。

1924年,佟麟閣升任第二十五混成旅旅長。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於當年10月23日回師北京,參加馮玉祥領導的北京政變,囚禁了賄選總統曹錕。後馮玉祥組織國民軍,佟麟閣任國民軍第一師師長。1926年4月15日,國民軍主力被迫退守南口附近。在固守南口的戰役中,佟麟閣顯露出指揮才能。1927年,佟麟閣駐軍天水,兼任甘肅省隴南鎮守使。他致力於革新政治,興辦地區福利,厲行禁煙禁毒,提倡婦女放足,創建學校和孤兒院等慈善事業,故深得民心。佟麟閣為官清廉,愛護民眾,常微服出訪,體察民情。有一次,佟麟閣到各縣視察,一個不法縣長因害怕丟官,竟行賄於佟麟閣,受到嚴詞斥責,即予撤職。在佟麟閣離去之日,該縣紳民送者萬餘家,其德與行,有口皆碑。

1928年1月,國民黨南京政府再次北伐。佟麟閣任第二集團軍第三十五軍軍長,轉戰於徐州、南口、津沽各地,屢建戰功。1929年1月,南京國民政府召開整編會議。馮玉祥的第二集團軍為第二編遣區,轄十二個師。佟麟閣任暫編第十一師師長。

1930年,馮玉祥、閻錫山聯合反對蔣介石,在中原對蔣作戰。蔣、馮、閻鏖戰中原的混戰曆時七個月,雙方動用兵力一百多萬,死傷三十萬,以西北軍的失敗而告終,馮玉祥宣告下野。此役確立了蔣介石在各派軍閥中的優勢,鞏固了其實行獨裁統治。馮部被蔣介石收編。此際,佟麟閣任馮部二十七師師長,駐防西安。討蔣失敗後,佟麟閣被迫交出二十七師的軍權,住到山西陽泉。後來,張學良把馮玉祥部隊的宋哲元等部改編為第二十九軍,以宋哲元任軍長,佟麟閣任副軍長。二十九軍下轄三十七、三十八兩個師,馮治安、張自忠分任師長。這時,正值九一八事變以後,全國人民要求抗日的呼聲高漲,反對國民黨政府對日妥協投降的不抵抗政策。宋哲元、佟麟閣等共同提出“槍口不對內”的口號,視日本侵略軍為民族大敵,積極訓練部隊,準備保衛祖國。但是,二十九軍遭到蔣介石嫡係部隊的歧視,故槍械不足,薪餉不夠,於是全軍上下同甘共苦,官兵節衣縮食,自製大刀,僅短短兩年,即練成一支勁旅。

1933年1月,日軍侵占山海關。3月,熱河失守。二十九軍奉命開赴長城禦敵。此時,察哈爾省奸細浪人潛伏,伺隙窺發。宋哲元將軍身在前線,為了安定察哈爾省,宋哲元委托副軍長佟麟閣兼察哈爾省警備司令,暫代察哈爾省主席。佟麟閣治亂有術,威武鎮壓,察哈爾省的局勢得以安穩。在此期間,佟麟閣與1932年10月由山東到達張家口的馮玉祥將軍聯係密切。一次,二人在商議組織抗日同盟軍時,佟麟閣揮筆書寫王昌齡的七絕《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表示他們駐守張家口,決不讓日本侵略軍跨越長城一步。1933年5月26日,馮玉祥、吉鴻昌、方振武等在張家口成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公推馮玉祥為總司令,佟麟閣當選為抗日同盟軍軍事委員會委員和常委,出任第一軍軍長。佟麟閣與北路前敵總指揮吉鴻昌、北路前敵總司令方振武等密切配合,出兵張北,猛烈攻擊日本侵略軍,先後收複康保、寶昌、沽源,克複多倫,重創日軍,斃敵一千餘人。由是,抗日同盟軍軍威大振。佟麟閣在此期間,治軍理政,運籌帷幄,籌備軍需,安定後方,出版《國民新報》宣傳抗日主張,組織民眾武裝,擔任前方運輸,救護傷員,收容難民,殫精竭慮,甚獲察哈爾省軍民的愛戴和擁護。

是年8月,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在蔣介石逼迫下,被解散。宋哲元重回察哈爾省主政,佟麟閣任二十九軍副軍長兼察哈爾省公安管理處處長。他深感抗日之誌未酬,國難日甚,不勝悲憤,隻好暫時退居北平(今北京)香山寓所,以待報國時機。

此時,何應欽與日方梅津簽訂所謂《何梅協定》,中央軍撤離北平。北平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以宋哲元為委員長,維持名存實亡的華北局麵。宋哲元考慮到二十九軍厲兵秣馬、演武修備的重任,還是要由佟麟閣將軍來承擔,於是宋哲元再三督促,請佟麟閣出山,負責軍事。二十九軍的幾位師長馮治安、張自忠、趙登禹、劉汝明等亦聯袂相請。此時,平津學生的抗日救亡運動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更加高漲,“不願做亡國奴”、“擁護二十九軍保衛華北”的呼聲,振奮人心。佟麟閣深感報國之日到來,於是欣然出山,回任二十九軍副軍長兼軍官教導團團長、大學生訓練班班主任,坐鎮北平南苑,整軍經武,夙夜匪懈。他常對學員說:“中央如下令抗日,麟閣若不身先士卒,君等可執往天安門前,挖我兩眼,割我兩耳。”聲情激越,聞者悚然。

佟麟閣將軍貌文雅,如儒生,性情恬適,淡於名利,為人深沉果斷,處世就實事而避虛,故世人知二十九軍佟麟閣者實乃不多。當時,全國有誌救國的青年中有不少仰慕二十九軍堅決抗日聲譽的,他們或跋涉千裏,或從海外歸來,紛紛參加二十九軍,入軍官教導團受訓。其中,有的原來就是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的幹部和中共地下黨員。佟麟閣熟識這些學員,均能呼出其姓名。他以愛國思想為主線教育學員,講述二十九軍喜峰口抗戰光榮史,要求他們苦練殺敵本領。很快即為抗日前線培養和輸送了不少抗日軍人。他們在八年抗戰中,英勇殺敵,成仁取義,貢獻頗大,有的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高級指揮員。

七七事變發生前,北平外圍的形勢是:北寧鐵路沿線,從山海關到豐台,有日軍占領;東麵熱河集結著日偽軍;西北麵有李守信、王英等偽軍。可謂狼窺虎視,危機四伏。二十九軍所轄四個師,散駐冀察各地。三十七師馮治安部駐平保之間,三十八師張自忠部駐平津之間,一三二師趙登禹部駐任丘一帶,劉汝明師駐察哈爾省張家口,二十九軍軍部及直屬部隊、軍官教導團等由佟麟閣率領駐北平南苑。從北平來說,僅西南麵宛平一帶有三十七師二一九團駐防。盧溝橋為北平南麵的唯一門戶。在軍事上,二十九軍掌握了盧溝橋,則進可以攻,退可以守;若盧溝橋一旦淪於敵手,北平就變成一座孤立無援的孤島。所以,盧溝橋就成為中國軍隊必守、日本侵略軍必爭的戰略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