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轉折19(2 / 3)

幫助病人、教育孩子就是行善。行善的方式不盡相同。基督徒行善就是努力做好事。行善還包括在生活各個方麵都做得很好,期盼最終獲得善果。從上帝那裏獲得力量和靈感,我們實現人生的最高目標,理解人生的最高意義。如果長期地以自私自利,不為他人著想,最終隻能崩潰。行善積德,就是有失才有得,有得就有失,人必須學會超越自我。紐曼說:“人們費盡心力地想何為道德,道德其實很簡單。美德和仁慈賦予了人力量,而隻想獲得力量的人卻失去了美德。”又說:“善有善報,行善獲得了至真至純、至高無上的快樂。但為了快樂而行善是自私的,不虔誠的,以後將永遠不能獲得快樂,因為他們永遠再也無法擁有美德。”這句話對生活比對思想更重要。在令人尊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能做到高尚善良,但不是為了獲得美德和善良,而是為了獲得大家的一致公認和好評。人們互相批評指責,無疑最終會毀了對方。人們偽裝自己,讓自己的行為合乎社會要求。他們也許會獲得社會影響力,但卻永遠無法獲得美德;他們能贏得他人的尊敬,卻會永遠鄙視自己。他們做事符合階級要求,符合親朋的觀點,但因為總懷疑自己太偽善而有些悶悶不樂,一旦沒有了外界約束,就會走到截然相反的另一麵。讓噩夢趕快過去,春天快些來臨吧。好好生活,因為我們的生活是上帝賜予的,是神聖的。我們是上帝的孩子,本應是快樂的源泉,幸福的種子。“在我身上你看到了你播種的希望!”“我美麗的春天都是你!”

隻有擁有神聖的、富有活力的愛的力量才能行善。愛,不可磨滅、不可摧毀,高尚而純潔,“體現了一切祥和和美德。”它是人內心的行為準則,與一切邪惡和不公平格格不入,愛永遠追尋人生的最高情懷。愛必須由信任、希望和慈悲輔助,愛就是僅信仰一個上帝、一個主和一次生命。“我鬥膽宣稱,”席勒說:“人的意識生時有,死時無,是完全不和諧的,充滿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是信任、希望和慈悲使人擺脫了矛盾紛爭;擺脫了犯錯和認死理的天性;擺脫了永不妥協的倔強,使人逐漸變得完美,變得和諧統一。愛是最大的動力,信任和希望也是最大的動力。

席勒在談到知識和信仰的關係時,也談到了信仰、愛心和知識的關係,他說:“知識使我們不會自輕自賤,不會漠視信仰和愛心的重要性。我們必須首先充滿信仰和愛心才能深入觀察,縱覽物理和曆史學科的寶貴財富,才能景仰知識的崇高地位。否則,隻會一個錯誤接著一個錯誤地犯,由一個深淵墮入更深的深淵。”

我相信這個道理,所以我單純執著地相信上帝,相信上帝昭示的真理,相信宗教的真實性。人類的思維、意識和思想體係一定以事實為基礎,而事實也以超自然的方式展示給我們。我們必須堅信我主的存在。無處安息的靈魂一定會在從它的源頭——上帝那裏找到安息之所。相信天父說的那句話:“我對你的愛一如既往、無休無止。”自從有了世界,上帝就以他無盡的愛審視著他製造的生命,愛他們,為他們而高興。對於人類來說,上帝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活生生的、愛意無窮的人。我們太脆弱、總犯錯,那就讓我們遵從神聖的旨意,這樣生活中的不和諧就此消失。相信救世主——上帝吧;相信耶穌的豐功偉績;相信耶穌宣傳和倡導的正義;相信耶穌是我們仁慈的朋友和兄弟;相信他像仲裁者和調停人那樣幫助我們,為我們祈求。讓我們卑微地、堅定地依賴神靈護佑。我們將超越今生今世尋求真正的啟迪和安慰。從天堂的金門,而非俗世凡塵傳來的飄飄仙樂將會淨化、鼓舞我們的靈魂,使我們的靈魂得到重生。聖靈是安逸祥和之源,是靈魂寧靜的核心。它照亮了黑暗,讓靈魂重新到達上帝的道德標準。

誠然,信仰就是相信並接受上帝的精神,讓人類的靈魂和上帝的意誌相和諧,相一致。即便在凡塵俗世,信仰也是人的最大力量。我們依賴人類對生命的證言,相信有記載的科學事實,製定神聖的計劃,終將獲得幸福和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