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轉折19(1 / 3)

第十九章

行善不輟

我們堅持前麵那些章提出的做人原則,最後再說說什麼原則才是人生的最基本原則;什麼原則最適合人類理性生活的目的。哲人用富有激情的語言教育我們要認識和尊敬上帝的教誨,告訴我們追求榮譽、尊嚴和永生是至高無上的責任。人生的全部工作和意義就在於此。這是人類心靈和智慧的最高追求。追求榮譽、尊嚴和永生的辦法就是行善不輟。當我們仔細審視和分析這個詞語的時候,或多或少總對自己有些失望。追求榮譽、尊嚴和永生的目標是如此地宏大,而實現它的辦法卻是如此地平凡,幽幽地如散文一般。想要實現它,並不需要突發的冒險精神、崇高的信仰、英雄壯舉和極高的智慧,而要行善不輟,這就意味著一生的單調重複、付出精力和忍耐順從。

要將我們熟知的耐心的美德發揮到極致。基督教義特別看重耐心有兩個原因。第一:耐心對所有人的要求一視同仁;第二:實施耐心必須公正公平。人們常說人生是由轉折點決定的;轉折點是時代的產物;發生重大轉折是時代的特征。耐心可以解決人生的重大問題,隻有通過時間和經曆才能成功培養耐心。但很多人在關鍵時刻往往沒了耐心,一是可能因為沒有養成耐心的習慣,二是在艱巨的考驗麵前耐心不足,終於崩潰了。最後,迫不得已,慢慢地、痛苦地重新開始;不得不虛弱無力地在黑暗中重新尋找出發點。耐心就是考驗自己是否能承受一生一世的壓力;耐心是一種道德力量須臾不可放棄。我們要永遠學習培養神聖的耐心。人生至始至終考驗著我們的耐心,我們也必須用耐心公平公正地對待一切。無論人們的身份如何、狀況如何都一律耐心對待。有教養會體貼人的人比那些性格和個性傾向截然相反的人在耐心測試中更有優勢勝出。可以說耐心測試是對那些教養更好、學識更高的人的更高級考驗。這些人經過洗禮之後,更有耐心,就能更好地承受人生漫長的考驗。最高尚的人也表現得更為成熟和優美。這種美德是真和善的結合,是道德和智慧的結合。隻要有耐心,我們就能持之以恒地發揮我們的學術才能,付出努力搞學術研究。

行善也要有耐心。阿諾德博士過去總說:“每個學生如果不能和純真的孩子們一起交流,不能和窮人接觸,不能遭受挫折,就不能保持一顆溫柔的心,不能保持健康的宗教心理。任何虔誠信教的人都會認同這句話的。他們這樣行善積德,自己就會越幸運、越幸福。教士這麼教誨人們,不過他們也清楚經曆生死才能讓人們學會最深刻的教訓。隻有在那時,才能加倍付出憐憫和慈悲,人才能真正為自己付出的仁慈而感動。知識分子犯的最大的人生錯誤莫過於認為人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增長才學。搞體育的人同樣會認為機體力量在於肌肉發達、結實有力的四肢和跳動強勁、營養充足的心髒。人真正的全麵發展在於各種能力的平衡協調發展。體力和腦力發展均衡,道德情感發育良好。有些人隻有聰明的頭腦,卻沒有健康的身體和高尚的靈魂。真正的人不應該隻聰明,其他什麼也沒有,要不然我們還不如撒旦;也不應該隻有強健的體魄,其他什麼也沒有,要不然我們還不如原野上的動物。我們盡可能地像基督那樣,他既是完美的神,也是完美的人。按照阿諾德博士說的那樣行善積德,慰問病人,和小孩子們玩耍,我們就能有一顆溫柔、同情和慈悲的心。慰問病人會使我們回憶過去、展望未來,會讓我們想起自己虛弱無助、危險不安的時候;讓我們想起焦急等待、翹首期盼的時候。曾經的足球英雄如今掛靴退役,曾經的舞台明星如今燈息散場,往日的繁華榮耀不再,終有一天會與平靜、痛苦和忍耐相伴。隻有在悲傷的沉寂中,才能學會人生最仁慈、最有價值的一課。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然而施恩莫圖報。自己遭受痛苦才能學會同情,在痛苦中才能學會耐心地等待、忍耐和克製。理智和信念在疲勞和疾病麵前將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人終將超越肉體的羈絆,獲得至高無上的靈魂。人還在活著的時候,就能擁有上天堂的純潔靈魂。隻有暢流溫柔的泉水、開啟神秘的心門,才能和孩子們打成一片。上帝使我們養育子女,就是以更可貴的方式為了讓我們繼續教育自己、教育子女。可事實上,隻有沒有孩子或失去孩子的人才能充分領略這種教育的全部含義和美麗。我們明白要像孩子那樣純潔無暇;我們明白他們對我們的愛、信念、脆弱、依賴和溫柔正如我們對上帝的情感。我們愛病人愛孩子,所以我們身上才有永不枯竭的同情和愛意,哪怕是風刀霜劍也絕不枯萎。我們有耐心才能預見到他們需要什麼,溫柔地幫助他們擺脫軟弱、無知和缺乏經驗,時時刻刻地監督和指導他們,幫助他們成長,一如上帝同情和耐心地幫助我們成長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