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李光啟先生和他的篆刻藝術
真正的藝術創作,是傾入了全部的感情和心血,融注了所有的見解和靈性,是謂全身心地投入。當我麵對篆刻家李光啟先生部分近作,不禁感慨係之、歎為觀止。
李光啟先生1924年生於湖北省棗陽縣。早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外文係,一直在台灣從事教育工作,同時潛心研習中國書法篆刻藝術。60年代他的書法作品被台灣國立曆史博物館收藏,標誌著他的書法技藝達到精湛。70年代末,他應聘於美國舊金山加州州立大學擔任客座教授,講授中國書法史以及篆刻藝術源流的演變史,取得成功。他對中國書法藝術,特別是曆代名家的印石研究造詣非常。80年代初,李光啟先生回到台灣應聘於板橋國立藝專,繼續從事書法篆刻藝術的研究和教學工作,直至年過古稀,依然孜孜不倦。
1993年,李光啟先生的篆刻藝術幵放出一束燦爛的奇葩,更是他苦苦追求半個多世紀,向祖國源遠流長的篆刻藝術精心獻上的一份厚禮。是年6月,《加拿大新聞》報道:“李光啟完成十方古樸閑章用心歸納中國篆刻曆史。”這十方閑章,無論從石材的選擇,印意的提煉,字形的考究和刀法的運用以及整體所達到的珠聯璧合、形神呼應的完美,都可謂中國篆刻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品。
這十方顆顆有“心”的閑章,其中熔鑄了李先生對祖國篆刻藝術全部的了解和理解及全部的感情和感悟。在寸幅天地中,展現了中國篆刻藝術世界的無限的廣闊和無比的豐富。以閑章的選字刀法而論,從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或白文或朱文,或兼收並蓄,熔為一爐,可謂源流可辨,充分發揮,多花齊放,異彩紛呈。其中所選字句內容,也都充分體現著金石篆刻美的哲理和藝術辯證法則。“心有靈犀”一方,為古璽朱文,以大篆融金文入印,用挺拔有力的細鐵線刻成,筆意啟承轉合,頗有殷商骨力。“筆傳心曲”一方,白文刀法金文入印。“筆”與“曲”展現象形趣味,簡潔洗練,寥寥數刀,古意盎然。“景物關情”一方為“連珠印”。此風起於周秦,三連四連不等。二連珠印則始於唐代。李印取長方印材界格為二,文形刀法陰陽相生。字句對仗前呼後應,相映成趣,妙意橫生0“神怡心靜”一方,一目了然是采取漢印刀法,拙樸渾厚、蒼勁古雅。依照筆畫多寡。采取回環排列,使得繁簡得體,錯落有致,印麵均衡穩定、從容大度,頗有雄漢氣派。“心貯禮香”一方,則以刀法獨特見長。李先生突破法度,大膽嚐試,以古稀之年握刀模擬古人切玉之法,竟然筆筆老到,刀刀見出功力。相傳後人用此刀法製印,多因腕力不及入刀不易而改用輪車吊掛碾鈷開鑿。李公此印,粗細得當,方圓有度,切玉之法,爐火純青,手上功夫,可見一斑。“意到幽深”一方,屬地道的漢魏金印風格。所謂“分筆磔勢,華麗繁穣,方頭結實,顯於筆端”是也。由此印與“神怡心靜”一方相比較,可明顯見得漢印至魏嬗演足跡。其實不止於此,李公十方金石,猶如十卷篆刻藝術的形象史論,一字一句,一刀一筆,均可見得我國古代篆刻藝術的演進曆史和源流關係。無一刀無出處,無一筆無交待,卻又刀筆之中,必見情我,提筆下刀皆有追求。這便使得這一部濃縮又濃縮的形象的篆刻史,具有了鮮活的生命和對中華篆刻藝術未來發展的積極探索精神。對於金石家的李光啟先生來講,這承上啟下之功,更是難能可貴之舉。“素情自處”、“心境虛融〃兩方,則體現了沿自漢印章法的近代浙派印風格。此為著名西冷八大家所倡導的既承襲了粗獷的北方漢風,又具江南澤波柔情的風格,使生於楚天鄂地的李先生找到了展示自我藝術風采的焦會點。於是在這兩方小小印章裏,高濃縮地凝聚了曆史與現實,北方與南國,先師與今哲,以及渾與纖、拙與巧,俗與雅、樸與工等一係列外延悠遠,內涵豐富的意蘊和規律,令人百看不厭,研讀總有心得。”江山萬裏心“一方,則仿元之小篆入印,刀力雄健,氣勢磅礴。”放情墨雨“一方,為隋唐官印風格,屈曲流暢,情韻如畫,雍容大氣,集中體現著我中華民族的盛世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