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1 / 1)

--王恩茂印象

麵前這個老年人,慈祥而謙和。刹著老農民一樣的光頭,臉上的表情也像老農民一樣樸實親切。八十多歲的老人,他開始有些耳背,你得坐得近些同他交談,彼此便顯得更加親切。你同他交談著,開始見麵時的那一點拘束的感覺不知哪裏去了,隻覺得這位性情溫和的老人於平易近人中透著精明,而這精明卻又是不易覺察的。天氣有些炎熱,他一邊說著話,一邊用衣襟扇著涼,就更像一個真正的北方農民。然而他不是像一個莊稼把式那樣在嘮莊稼經什麼,他是在深情地回憶難忘的延安歲月。這個老農民一樣親切謙和的老人,便是王恩茂同誌。

1934年,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後,紅六軍團奉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命令,作為中央紅軍長征先遣隊,在任弼時、蕭克、王震率領下,從湘贛蘇區突圍西征。這次孤軍深入敵區的遠征,揭開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序幕。在這支英雄部隊的指揮員中,就有王恩茂同誌0紅軍長征的落足點就是延安。

那是艱苦卓絕、波瀾壯闊的一頁。紅軍長征震撼了世界,世界注目著紅軍長征。共產黨和紅軍,以空前絕後的膽略,給地球挽起一條美麗而永不褪色的紅飄帶兒。王恩茂同誌作為一名年輕的紅軍指揮員,行進在長征隊伍的最前列,他率領戰士們,一路披荊斬棘、衝殺而來。

以往在公眾場合,多次見到過王恩茂同誌3994年6月17日下午,當我第一次有機會同他交談時,王老的寬厚大度、親切謙和使我很快忘記了他是一位勞苦功高的老革命、老將軍,隻覺得自己是在同一位閱曆豐富的老年人交談。聽說我出生在革命聖地延安,又在陝北工作過,他便親熱地拉住我的手說:“噢,延安,好地方呀!”然後是好一陣沉默。王老的目光,注視著對麵牆壁上那幅以廣闊的陝北髙原為背景的延河寶塔圖,陷入了往事的回憶。

1942年毛主席號召大生產,當時擔任三五九旅副政委的王恩茂同誌,與王震同誌一道率領三五九旅將士進發南泥灣,開展了馳名中外的南泥灣大生產運動。從此,南泥灣這昔日的荒川野嶺,變成了延安的驕傲,陝北的江南。回想起那一段日子,王老動情地回憶道當時,我們旅部駐在金盆灣,離延安隻有90裏山路。我們的部隊屯墾駐守在那裏,就像守衛著延安的南大門。我們經常騎著馬去延安開會。戰馬每小時可跑40裏山路,兩個來小時就到延安了。開完會,心裏惦著部隊,連夜又趕回去。有時是同王震同誌一道,有時是我一個人去。常常兩頭不見太陽,真正是披星戴月。“

81歲的老人,用極樸素的語言描繪了一個多麼生動美好的曆史細節。那是深刻而令人難以忘懷的。在連綿不斷的黃土山巒上,年輕的將軍,身著銀灰色八路軍軍裝,披星戴月,策馬揚鞭,奔馳在彎彎曲曲的黃土山路上,帶起一路風塵,疾奔向前,直赴延安。心中想象著的,是寶塔山、延河水,是毛主席、朱總司令,是棗園的綠蔭、王家坪的窯洞……”延安可是個好地方呀!“

王老談著談著,情不自禁地感歎道。

1947年,解放戰爭開始,西北野戰軍圍繞著延安城在陝北高原東殺西戰。王老說,他和每一個戰士的心中時刻銘記著的是在為保衛延安而戰。懷著這樣的信念,部隊越戰越猛,一鼓作氣解放了遼闊的西北大地。像當年長征,像南下作戰一樣,在進軍新疆的行列中,王恩茂同誌又同他的老領導、老戰友王震同誌並肩行進在一起,從此駐軍南疆、主政新疆,數十年的歲月,並沒有絲毫淡化王老刻骨銘心的延安情結。他像許許多多的老將軍、老戰士一樣,時時刻刻都懷念著延安,向往著延安,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延安精神,始終是他們信奉的神聖而崇高的精神。

”延安的酸菜和小米可是兩大寶貝!我們那時候要是沒有這兩樣東西,可就要餓肚皮啦。今天生活改善了,有雞有魚,但還是要時常想起延安的酸菜、小米來。過些日子就得叫人做一餐吃,可惜酸菜沒有記憶裏的延安酸菜香,小米子也沒有延安的金黃甜香呀!對了,還有黑豆和綠豆,也是好東西。有機會呀,我真想回延安去看看,回南泥灣、金盆灣看看,也不知延安的老鄉眼下光景怎麼樣了。“

王老說著,視力欠佳的眼睛裏濕潤起來。他陷入了久久的遐想。交談中,得知王老眼下正在秘書的協助下整理他長達百萬字的《戰爭日記》。說到這件事,王老特別補充說,”其中也包括延安時期的。“我想,那用青春熱血寫就的戰爭日記,一定是一部激動人心的壯麗史詩,但願王恩茂同誌的《戰爭日記》早日出版問世,為昨天那場驚心動魄、波瀾壯闊的偉大戰爭,留下永不消失的動人的回響;為光輝絢麗、激動人心的延安歲月,留下生動真切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