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後記
兩畝地農民對於土地的感情是深厚而真摯的。那是他們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根本物質基礎。土地滲透了農民的辛勞和汗水,凝結著他們全部的情愫和希望。沒有任何情形比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屈膝跪在自己耕耘著的土地上捧起一掏黃土仰天長歎時更感情豐富、感人至深了。此刻我的處境和心情,就像這樣一個安於現狀又對土地一往情深的農民。
我有“兩畝地”一社會工作和文學創作。許多年了,我都像一個真正的農民勤懇地耕種著自己的“兩畝地”。我不敢喧嘩,更不敢驕妄。我自覺太平凡又無大能。一個極普通的農民有時麵對自己耕種的長勢較好的莊稼一辛勞和汗水的結晶,也會欣喜,但他不會過分自豪。天底下每一畝耕地都被農民耕種著,這種勞作實在很渺小卉平凡。我不敢埋怨更沒有奢望。日月星辰、風雨雷電諸神齊拜,隻論耕耘、不問收獲自得其樂。從不夢想過自己的“兩畝地”裏能長出金穀銀菽,更不曾想到成為一名能夠呼風喚雨的“超級”農民。我隻是埋頭耕種著自己的“兩畝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心隻想著用土地上的收獲報效自己的母親。
一個農民或許隻能耕種好一畝地,我耕種“兩畝地”便時時感到很吃力、很辛苦。我有時也想,幹脆退耕一畝,集中精力種好另一畝吧。一個聲音卻說:你這“兩畝地”猶如一公一母兩隻雞,離開了任何一隻都不行呀!於是我還是咬牙耕種著自己的“兩畝地”。
說來也怪,我這“兩畝地”表麵上是截然不同,毫無牽連,其實卻像孿生兄弟一樣,有著千絲萬縷看不見的聯係。這邊擔驚那邊就會心跳,這邊感冒那邊必定發燒。這邊受旱,那邊莊稼卷葉,這邊雨澇那邊禾苗發黃。
一個農民耕種“兩畝地”很不容易。這需要加倍的努力,加倍的投入,但收獲往往又不是加倍。事倍功半的年饉屢屢發生。這曾經使我備感傷悲,也曾下決心退耕一畝地好專心致誌地種好另一畝地。但這個願望終究未能實現。原因固然很多,但最基本的還是缺乏孤注一擲的勇氣。人首先要生存然後才談得上發展。猶若一個有經驗的農民,他絕不在自己的土地上播種一種莊稼,目的僅在於防備顆粒無收。看來我種“兩畝地”,動機其實也並不那麼高尚,就像腳踩兩隻船的人,很令一些人看不順眼,也很瞧不起。無奈人各有誌,我至今還固執地耕種著我的“兩畝地”,既不知迷,也不醒悟,更不因別人的目光而絲毫改變初衷。我至今還是我,一個已屆不惑之年,仍然固執地耕種著我的“兩畝地”的出息不大的農民。
也許有一天,我的“兩畝地”會自行變成一畝地。那是我所希冀的。那時候我上了年紀,老眼昏花、體力不支,社會解脫了我,使我能夠集中精力種好我僅剩的一畝地,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快事。我希望這一天能早日到來,同時更珍惜眼下這種處境。隻要我的“兩畝地”還在,我就努力耕耘,絕不絲毫倦怠。40歲了,我也看得出我的“兩畝地”裏不會有什麼驚天動地的重要收獲了,但這絲毫不影響我的耕耘情緒。我還是像當初麵對我的“兩畝地”一樣,充滿了不無天真的熱情和追求。我對自己的“兩畝地”至今充滿了感情,就像一個中年人仍然喜愛自己的結發妻子,並不被年輕美貌的女郎所動。
哦,我的灑滿了汗水和心血的“兩畝地”,我這一掬黃土,便是這本小書。每一年秋季,我都要捧一掬平淡無奇的收獲,獻給過去的生活和我的母親。
1994年秋天於京密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