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過真正的麵包嗎(2 / 2)

點心化的麵包:是麵包還是點心?

而當我進一步問朋友們“什麼是好吃的麵包”時?答案出現了一些差異,甜黨與鹹黨各抒己見。甜黨說:“好麵包裏麵一定有豆沙、果醬、椰絲。”鹹黨人表示:“一定是配上肉鬆、火腿腸、培根的才是好吃的麵包。”

盡管甜黨與鹹黨在口味上有一定的差異,但是關於好麵包一定是“有料”的標準,大家出奇得一致。事實上,這也是許多國內麵包房主打產品,由於放了“料”才會有人買,因“料”而顯得高檔精致,才能賣得貴,一個麵包漲到十幾元錢輕而易舉。

商業化的麵包表現之二—— “麵包的點心化”。“ 麵包的點心化”不是從麵包的本質上提升質量與水準,而是從麵包的配料上提高附加值。就如同你去川菜館子點一道宮保雞丁,發現辣椒很多,而雞丁既少又老。明明應該雞肉是主角,卻用大量的辣椒來忽悠我,你一定憤憤不平;但是麵包呢,你買的明明是麵包,可麵包本身一點都不好吃,卻讓肉鬆和豆沙來唱主角。從實質上來說,這樣的麵包與工業化麵包沒有太大的區別,因為依舊沒有用一種認真的態度來對待麵包製作。

“慢起”(Slow Rise)才是手工麵包好吃的秘訣

在上一篇文章《食物的“暗箱”》中,我們了解了自己判斷力的局限。因為我們再沒有機會了解到食物的生產過程,被工業化與專業化蒙蔽雙眼後,很多人沒有機會吃到好的麵包,自然隻能默默地接受市場上的工業麵包,或者是點綴了點心的麵包。

猶如Peter Reinhart 在《杜鬆兄弟的麵包手冊》的副標題所揭示的那樣“slow rise as method and metaphor”,緩慢發酵作為方法和隱喻!緩慢發酵是麵包製作的“道”,在這個“不二法門”麵前任何旁門左道都無力施展,“耐心”是麵包製作的哲學。

麵包是麵團與酵母之間的舞蹈,做一個好的麵包,需要一個非常緩慢的發酵過程,並且持續2~3次的反複發酵。在溫度越低的環境下發酵,所獲得的麵團越有獨特的風味,如果算上酵頭的發酵時間,一個麵包的製作過程輕易地就超過了48個小時,這還沒有算上後期冷卻的等待時間。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手工麵包的製作遠比蛋糕來得複雜與耗時耗力。毫不忌諱地講,一個製作精良的手工麵包應該比一塊起司蛋糕賣得貴,因為手工麵包製作蘊含的技術也遠比起司蛋糕、提拉米蘇之類的來得複雜。

每周末的下午是我自己烤麵包的時間,伴隨著整個廚房的穀物芳香,可以把午後的慵懶一掃而空。當披著酥脆外表帶著穀物芳香的麵包出爐的時候,盡管心情澎湃但還是要抑製住心頭的喜悅,耐心等待麵包慢慢地冷卻到常溫。在切開麵包的一刹那,當內心柔軟的乳白色麵包呈現在你麵前的時候,整個人都融化了。

好的,下一期專欄,讓我們一起進入手工麵包的實戰階段。向大家介紹一個實用性很強的麵包配方,沒有任何添加劑、穩定劑和改良劑,也沒有任何肉鬆、果醬等配料。它純粹就是酵母與小麥的舞蹈。請帶著一些耐心與信心,讓我們一起來喚醒穀物沉睡的芳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