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麵包是麵團與酵母之間的舞蹈,緩慢發酵是麵包製作的“道”,隻有耐心才是麵包製作的哲學。
麵包也許是人類曆史上最成功的食物,也是最有意思的飲食發明之一。
最早的麵包可以追溯到3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從歐洲的狩獵與采集部落的考古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未發酵麵包製作與食用的痕跡;而向農耕文明形態過渡後,發酵過的麵包最終成為了農耕文明的基礎食物(Staple Food)。
公元前6000年—4000年的古埃及人,意外地發現把麵團放置在溫暖潮濕的地方之後,再加熱烤製後的麵團會有甜味,並且形成了中間鬆軟外表酥脆,帶有特殊芬芳的著了魔的神奇食物。這個意外的發現,或許改變了穀物種植的意義,從而大規模地使人類走上了農耕文明,麵包順理成章地成了主食。
而此後的人類曆史,麵包異乎尋常地伴隨人類的文明滾滾向前。盡管麵包以不同的麵目出現,但是無一例外的,從西亞一直到歐洲各地,麵包與食物是可以互相替換的同義詞。
說起麵包的重要性,更為赤裸裸的證據出現在英語詞源中。例如“Lord”領主這個詞,來自於盎格魯撒克遜語“hlaford”,意思是“loaf ward(麵包的供給者)”;而“Lady”女士這個詞,來自於“hlaefdige”,意思是“loaf kneader(揉麵包的人)”;而更好玩的是,“companion”,來自於拉丁語“companio”,直接的意思就是——分享麵包的人,所謂人生伴侶,就是那個坐在一起和你分享麵包的人。
與此同時,麵包也深深地植根在宗教與儀式中,例如:《聖經》裏的《出埃及記》中記載的,Passover(逾越節)以色列人要食用不發酵的麵包(Matzah);又如基督教中領聖餐(Communion Bread)把麵包視為耶穌的肉體。那麼商業化麵包與家庭手工麵包到底有什麼區別?
工業化的麵包:讓一切速成
我私下問過不少周圍的親朋好友,如果談到麵包,腦子裏的樣子是怎樣的?
大多數人的答案是:“長條狀的,切成片的,就是超市裏常見的袋裝麵包(loaf)。”相信在很多國人的眼裏,這就是麵包的第一印象,大家一定並不陌生。
它們雖然擁有不同的標識、名字和配方,但無一例外價格都很便宜,幾元錢便能買上一大袋。一手捏上去會覺得麵包非常蓬鬆柔軟,打開袋子會看到麵包色澤偏黃,感覺是放了很多的雞蛋才會有的效果。盡管標識不同但每一種聞起來的時候都感覺大同小異,在吃的時候會發現這些麵包非常鬆軟,近乎於蛋糕的口感。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麵包的邊緣並不酥脆同內部一樣柔軟,更為神奇的是,這些麵包可以存放較長時間。
這是一種典型的工業化麵包,這種麵包的製作方式從工業革命時代就基本定型了,我們來看看馬克思當年的評論:
“……道格利希博士便使整個的麵包生產製度革命化。從麵粉運出倉庫起一直到麵包入爐,人的手一次也不碰。道格利希博士完全不用酵母,而是用碳酸發酵。他把整個麵包製作過程的時間(包括烘烤)從8小時縮短到30分鍾。完全用不著夜裏幹活。碳酸氣的采用排除了食品摻假的任何可能性……”
——馬克思,《麵包的製作》,1862年10月
工業麵包追求的是不同批次麵包間的標準化,以及麵包生產的速度與效率。
首先,麵粉中加入了各種改良劑、抗氧化劑、膨鬆劑和穩定劑,使得不同批次的麵粉均能表現出相同的產品特征;其次,麵團攪拌與發酵的過程完全使用了化學氧化介質快速催熟,一批有著良好筋狀結構與過氧效果的麵團,隻需要短短的4分鍾時間便能變熟。在這套係統下,添加酵母的唯一目的隻是讓麵包附加一些風味;之後,通過粗略的醒發,麵團被送入流水線一樣隧道狀的烤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