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人人都是廚師》趕在大年三十與大家見麵啦!先給大家致以新春祝福,恭祝各位新的一年裏,天天有口福、日日享美味!
今天是除夕,這意味著你不是在家,就是在回家的路上;也意味著,從今天開始到元宵結束,無論天南海北的中國人都將切換進入“吃貨模式”,置辦年貨做年飯胡吃海喝的日子就開始啦,大都逃不過節前“每逢佳節胖三斤”與節後“無人知是故人來”的節奏循環。
話說,中國人的節慶儀式大都伴隨著食物的製作與分享而展開的,比如我們元宵節吃元宵(湯圓)、清明節吃青團、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臘八節喝臘八粥等,不一一枚舉了。你幾乎找不到一個節日與食物無關。泱泱大國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在節日食物上找到了完美的融合點。
要說春節是咱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相信沒什麼人會反對,這個最重要的節日裏,風俗上我們都會居家團員一起包餃子、吃餃子。至於原因嘛, 一說是“好吃不過餃子”,最重要的節日當然要吃最好吃的美味;二說是取“歲月交子”的意思,除夕夜的子時歲月交替送別舊的一年迎來新的一年;三說“餃子”長得喜氣像個元寶,同時諧音“交子”又是北宋的紙幣,所以吃了可以帶來財運。
“餃子”幾乎是地地道道中國年的象征。做餃子,相信大家都再熟悉不過,無須筆者多費口舌,相信此時此刻好多人家的廚房和桌案上正準備著呢!
但“餃子”在世界各國都混得不錯。祖國的父老鄉親們你們知道嗎?除了在中國紅紅火火,“餃子”在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血脈,一樣受到世界人民的歡迎!今天就來話一話餃子的異國情緣,給大家介紹“餃子”在歐洲的傑出兄弟Ravioli(意大利餃)。
“餃子”,在中國的文字記載中,最早出現在三國時期魏國人張揖《廣雅》,首次提到這種食物;而“Ravioli”最早出現在文字材料中是在14世紀中,托斯卡納商人Francesco di Marco Datini的手稿中。能給大家提供足夠想象空間的是,馬卡波羅與他的著名的遊記最早出版於1299年,出版地是哥倫布的家鄉熱那亞,而熱那亞與第一次提到Ravioli的托斯卡納距離僅一步之遙。更重要的是,熱那亞的Ravioli被意大利人認為是最正宗的做法。雖然筆者查了很多資料但很遺憾,確實沒有直接的史料記載“餃子”與“Ravioli”是如何勾搭上的,有待曆史學家去填補空白。但無論如何,不管“餃子”是通過偉大旅行者所進行的文化傳播的產物,還是異曲同工獨立發展起來的人類食物的相同形態,都可以被視為——人類在美食領域上的和諧大同。
可以肯定的是,當21世紀的我們將餃子翻譯為dumpling的時候,確實構成了一些文化理解的障礙,因為Dumpling可以泛指所有的包裹陷兒的食物,比如羅馬尼亞菜Galuste cu prune,這貨在西方世界的概念中也是Dumpling啊!所以,如果能翻譯成為Ravioli,或者直接就音譯“Jiaozi”,對西方國家理解起來似乎更容易一些,不信就仔細看看,兩個兄弟的外貌你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