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300年前的茶葉蛋(1 / 1)

老實說,我對雞蛋還是蠻偏心的,去年中秋就曾經專門獻文一篇《如何煮一個完美的雞蛋》,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如何精確地控製時間與溫度達到完美的柔嫩度。記得剛剛發布的時候,就有讀者留言評論說,那麼煮幾個小時的茶葉蛋怎麼辦?如何評價茶葉蛋的美食地位?

沒有辜負我的厚望,最近,茶葉蛋兄更是莫名其妙地火了!趁著這股熱潮,筆者想給大家說說這茶葉蛋的來龍去脈。當然嘍,為了鼓勵大家動手,特別給大家準備了一個300年前清朝的茶葉蛋菜譜,手把手帶著大家一起,還原這道被曆史塵封的美味。

袁枚和他的隨園食單

袁枚,是住在錢塘(今杭州)的清朝著名知識分子,他38歲的時候就退休在家了,當時在文學上的名聲很大,閑來喜歡寫寫鬼的故事,有代表作《子不語》;此外,美食是他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愛好,不過他絕不局限於單純做一個吃貨,他家裏聘來的廚子的拿手好菜,他自己必定要學一下,而且把自己學習與掌握的烹飪技術與知識寫了下來,晚年時他出了一本書《隨園食單》,成為我們現在研究明清江南地區飲食的重要與寶貴資料。

袁枚在自己的《隨園食單》裏惜字如金地留下了這麼幾行文字,記載300多年前古人茶葉蛋的製作方法:

“雞蛋百個,用鹽一兩,粗茶葉煮,兩支線香為度。如蛋五十個,隻用五錢鹽,照數加減。可做點心。”

大家看完之後會覺得特別簡單。其實不然,要還原好這道300年前的茶葉蛋還需要掌握些注意事項,聽我一一道來。

1.堅決不用醬油

一滴醬油都不放,這是和現代市售“茶葉蛋”製作有巨大區別的地方。坦率地說,用醬油烹飪茶葉蛋是一種偷懶的辦法,茶葉蛋的本質是茶葉的味道進入雞蛋裏麵去,在長時間烹煮的過程中,蛋白與茶葉發生有機的融合,形成特殊的味道。所以,大家完全可以把現在的茶葉蛋叫作“醬油蛋”,因為裏麵壓根就不放茶葉煮了。或許,放醬油煮而不是用茶葉煮的目的是為了讓大家都吃得起。

2.茶葉的選擇

大家都知道袁枚是杭州人,盛產乾隆皇帝喜愛有加的龍井茶,大家可能想當然地說,是不是用明前的龍井茶味道會最好,口感會最正宗呢?唉,其實不然,袁枚的原話是用“粗茶葉煮”,這裏絕對不是在說龍井,甚至不是在說綠茶,特別不是在講明前茶。原因很簡單,明前的綠茶作為未發酵茶中最為柔嫩的種類,所攜帶的茶多酚不夠充分,內涵太少,在長時間烹飪中,不利於有效釋放。明前茶隻是喝一個新鮮感,對於長時間熬煮的茶葉蛋,要用更老的秋茶為佳。半發酵茶,如鐵觀音、肉桂、水仙都會有不錯的表現。茶葉不同做出的口感不同,鼓勵大家一起來探索。筆者這邊最為推薦的是,雲南地區的大葉種茶,日照大茶多酚含量也高,價格便宜量又足。此外,買那些專門供應邊疆地區的邊茶、磚茶也是很好的選擇。

3.烹飪的時間

袁枚的原話是“兩支線香為度”,武俠小說裏通常會寫道“一炷香的時候”,袁枚這本書裏很多時間也是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的。這個傳統來源於廟裏的和尚,通過點香來計算修行的時間,一般來說,一支線香是一個時辰,等於兩個小時;這裏寫兩支線香,對應的準確時間是4個小時。

4. 烹飪的火候

之前讀者提到:為什麼雞蛋煮很久也可以很嫩?袁枚在《火候須知》裏也提到了“有愈煮愈嫩者:腰子、雞蛋之類是也”。當然,這裏的愈煮愈嫩者是有條件的,必須在文火的情況下,方能實現。根據現在食品科學的研究發現,當我們把溫度控製在71攝氏度~74攝氏度這個範圍內,雞蛋確實會保持非常好的柔嫩度。

5.實戰——古法茶葉蛋的製作方法

原料單:(可以根據雞蛋數等比例調整)

雞蛋 20隻(約1000g)

茶葉 30g (推薦茯磚、青磚、普洱)

鹽 30g

黃酒 15g

八角 2顆

烹飪方法:

1選購新鮮的雞蛋洗去上麵的汙垢,備用。

2.取一口深鍋,置冷水與洗淨的雞蛋,用中火煮10~12分鍾。

3.完成後,立刻撈出雞蛋放入冷水中降溫。

4.等雞蛋冷卻後,把雞蛋殼敲碎,用小力量成就大麵積,容易入味。

5.取一口砂鍋,放入茶葉、鹽、雞蛋、黃酒、八角與水,以沒過雞蛋為宜。

6.置旺火燒透後,加蓋子,轉文火煮4個小時,完工。

恭喜你這個時候,一隻隻有著大理石色澤,如玉一般光彩的茶葉蛋就出現在了你的麵前,是你親手複原了300年前的茶葉蛋!可以和市售的茶葉蛋比比看,高低立現!別忘了和家人朋友一起分享哦!各位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