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之餐飲往往透露著一國之文化密碼,記錄著其曆史變遷的軌跡。我們好學的東鄰日本料理文化就是這樣,看似渾然一體的日料形式,事實上有著非常豐富的來源與變遷過程。令人佩服的是,日本料理最為擅長的不光是“引接與學習”,而是牛在博采眾長並“發揚光大”,對世界進行餐飲文化的傳播與輸出。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道“有故事”的日本料理——天婦羅(天ぷら/天麩羅),就是這樣一個有趣的案例。
天婦羅很常見也很受歡迎,大蝦天婦羅、香菇天婦羅這些,無論是正式的日料店還是街頭麵館都有得賣。在世界範圍內,天婦羅也成為了日料的標誌性菜肴,但這道菜與平日日本料理給人的印象——刺身、壽司、味增之類大相徑庭,有些另類。而差異主要源於烹調形式上用了深炸(Deep Fry),這個在日料中較為少見。
也許聰敏的你已經猜到了,“天婦羅”這道菜,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舶來品”,“天婦羅”(Tempure)這個詞來自於拉丁語,意思是“時間”與“時間段”的意思,被葡萄牙傳教士用來特指天主教的“大齋期”(Lent),從大齋首日開始至複活節前日止,一共40天(不計6個主日),拉丁教會稱Quadragesima,意即四十天(四旬)。在這個(40+6)天內,天主教徒需要特別守齋(拉丁語:Ieiunium)為做複活節準備,期間不能食用紅肉。因此,傳教士與教眾們就會製作“Tempura”這種食物,用魚肉與蔬菜等作為主食。
至今,葡萄牙菜係裏依舊有一道菜叫作Peixinhos da horta,和天婦羅有著一模一樣的造型與烹調方式。而正是品用這道菜的耶穌等傳教士,在400多年前,跟隨歐洲航海家的探索船隻,踏上了江戶時代日本碼頭,在天皇勢力式微與封建割據幕府統治下,傳教士們獲得了傳教的機會,將歐洲的各種先進武器技術、科學文化一並帶了過去,形成了與之後的“蘭學”一脈相承的 “南蠻學”。而現在,通過“天婦羅”為代表餐飲文化,讓我們可以一窺當時文化交流活動。
據說,大將軍德川家康本人就非常喜歡“天婦羅”,並大力推廣。整個江戶時代的市集中,出現了很多專門製作與售賣天婦羅的屋台(Yatai),一種流動的販賣食物的小推車,成為了一種迎合市集貿易的快餐飲食形態。而油炸的天婦羅可以快速生產與按需批量製作,麵糊和食料都可以預先準備,客人一來就可以按需下單快速地完成,這種烹飪方式與日本的傳統食材做了融合後,一經推出就深受歡迎。
食物消費與製作的快速化變遷亦是現代化的標誌,我們一般把日本近代化歸結到19世紀中期的明治維新。但是從食物的門徑裏窺看過去,可以發現,早在明治維新的200多年前的江戶時代,日本食物的現代性與西化的曆程就已經開始了。
“天婦羅”成為了一個時代變遷的縮影,在其進入日本400多年來,悄無聲息地,影響與改變了日本飲食文化的脈絡,也見證並記錄下了日本近代化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天婦羅”已經變成了一道標誌菜肴,成為了“典型”的日料走出日本,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