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經濟學的參照係——經濟學還原論與整體論的統一(1 / 3)

提要:還原論與整體論二者分屬兩個完全不同的理論體係,雖然同樣都是科學。但隨著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化,還原論“科學”將成昔日黃花。在同自然和複雜經濟世界的關係上,整體論更全麵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

整體論從本質到現象的展開,是五度空間演化的自然曆史過程。五度空間理論,是整體論從本質到現象展開的方法論基礎,也是經濟學還原論與整體論統一起來的方法論基礎。

關鍵詞:參照係 還原論 整體論 複雜經濟世界 本質 現象

從蛋到雞 從本質到現象的展開

五度空間理論通過本質到現象的展開,實現還原論與整體論的統一,然而卻是以整體論為中心的統一。

雞和蛋無論哪一個在先,在不同的參照係中都可以自圓其說,而且也都可以得到實踐的驗證。無論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新自由主義還是凱恩斯主義,以及其他形形色色以還原論為方法論基礎的這個學派那個學派,均屬於為雞和蛋哪個在先進行邏輯推演、煩瑣論證、各樹一幟,相互之間爭得麵紅耳赤,在誰也說服不了誰的論戰中“大師”、“名人”輩出的完整嚴密的理論體係。但他們各自都有、也都隻有片麵的、抽象的真理,與具體的、真正的真理不沾邊。這說明:僅僅在還原論方法論範式裏的邏輯和實證還不足以證明真理,必須有還原論與整體論相統一的方法,把邏輯與曆史的一致同本質到現象的展開相結合,才有可能得出“顛撲不破”的真理。這樣的真理隻能證實不能證偽。

從宇宙本質到現象展開、生物界從簡單蛋白質到複雜蛋白質演進的邏輯關係與曆史進程來看,無疑是蛋在先;但這個結論不是建立在簡單邏輯分析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邏輯與曆史相一致、認識史與客觀發展史相統一的基礎上,是時間、空間、層次相統一的過程,因而是還原論與整體論的統一。

從宇宙的本質及其演化過程可以看出,任何事物的本質都是一個對稱的結構,而不是某個要素。以要素而不是以本質為出發點的所謂邏輯與曆史的一致,隻能是純邏輯的推導過程,同客觀事實發展史相脫節。宇宙的演化是從本質到現象的展開過程說明,要使邏輯與曆史的一致同本體論、曆史觀、認識論的一致結合起來,就必須把邏輯和曆史的一致同從本質到現象的展開結合起來。從本質到現象的展開,是邏輯與曆史的一致同本體論、曆史觀、認識論相一致的基礎,也是邏輯與曆史的一致同本體論、曆史觀、認識論相一致的總體框架。隻有把邏輯和曆史的一致同從本質到現象的展開結合起來,才有真正的邏輯和曆史的一致。

本質向現象、有限向無限的演化有以下幾種形式:

簡單向複雜轉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物質向精神轉化。物質是本質,精神是物質的表現。社會是其中間環節。

理論向實踐轉化:科學本質→客觀本質;科學規律→客觀規律;理論→實踐。

本質向現象、有限向無限轉化的過程同宇宙大爆炸過程是一致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可以提供對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整個宇宙發展的連續過程作出統一的科學解釋。

本質與現象、有限與無限的關係必須用抽象思維才能把握,這種抽象思維能力及其成果是宇宙發展的必然結果。沒有對第五度空間——世界本質和人的抽象思維能力的認識,就不能把握宇宙的有限性與無限性的統一,不能把握宇宙本質向現象、有限向無限的轉化。

五度空間的觀點和方法,實現了把本體論實證化,使本體論不再是形而上學。從本質到現象的轉化,就是從有限到無限的轉化。以本質到現象、有限到無限轉化律為核心的五度空間理論對宇宙最一般規律的揭示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不是與人脫離的,而是為人認識、改造自然和社會提供方法論指導。它是人道主義和科學主義的統一,自然、社會、人的發展的統一,自然觀、曆史觀、人道主義的統一,必然和自由的統一,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客體和主體的統一,使自然成為真正的屬人的自然。

按照五度空間方法,還原論與整體論可以統一,然而卻是以整體論為基礎的統一。

參照係決定範式,範式決定方法,方法決定理論基礎。以還原論方法為參照係,對稱經濟學沒有理論基礎;以整體論方法為參照係,政治經濟學缺乏基礎理論。不過,相對參照係包含了絕對參照係。以五度空間模式來觀察,從整體上看,整體論是真正的方法論,而還原論隻是一種應用方法。由於政治經濟學以還原論為方法論,對稱經濟學以整體論為方法論,而還原論從屬於整體論,所以政治經濟學從屬於對稱經濟學。

五度空間理論與係統論都講還原與整體的統一。區別在於:前者通過從本質到現象的展開來統一,後者通過係統對要素的整合來統一;因而前者是動態的,後者是靜態的。係統論之所以不能真正做到還原論與整體論的統一,是由於缺乏本質到現象的展開這一環節。五度空間理論通過本質到現象的展開,實現還原論與整體論的統一。

還原論把粒子物理的定律看成宇宙最深層次的本質,然而恰恰是粒子物理的定律本身,宣告了還原論的破產。粒子物理告訴我們:不但客體與客體之間,而且客體與主體之間,都處於不可分割的整體之中。因此,宇宙是也隻能是一個整體,還原論本身就是整體論。

對稱經濟學同政治經濟學的分歧,是科學界整體主義和還原主義之爭在經濟學界的展開。五度空間理論,是整體論經濟學從本質到現象展開的方法論基礎。在五度空間理論看來,經濟學認識過程和敘述過程,都是具體——抽象——具體。因為起點和終點都是具體,因此都是整體。這就解決了整體論認識過程和敘述過程怎樣同整體論中整體原則相吻合的問題。從具體到抽象,是還原論的認識過程;從抽象到具體,是還原論的敘述過程。無論是認識過程還是敘述過程,都應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敘述過程是認識過程的抽象。還原論本來就是要把整體還原為部分,所以這兩個過程同它的個體論的基本原則不矛盾。五度空間理論與方法,使整體論與還原論得以統一,整體論與個體論得以統一。本質是具體的,而抽象不是本質。對稱是出發點和歸宿,抽象和辯證是手段和途徑。整體論從本質到現象的展開,是五度空間演化的自然曆史過程。主流經濟學與非主流經濟學的相互替代,本身是五度空間演化的自然曆史過程。把各個流派的經濟學統一起來,靠的也就是五度空間方法。在五度空間觀看來,隻有經濟與經濟學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層次及其相互轉化,而沒有主流非主流。經濟學還原論就是整體論。這就把經濟學還原論與整體論統一了起來。

在這裏,要把本原同本質區別開來。本原雖然是整體的最小單位,然而卻仍然是現象;本質則是比規律更深層次的範疇。

對稱經濟學是整體論,政治經濟學是還原論;整體論以自然經濟與知識經濟為背景,還原論是工業經濟時代的產物。

對稱經濟學整體論的哲學基礎是天人合一,思維方式是辯證邏輯。

政治經濟學還原論的哲學基礎是天人相分,思維方式是‘形式’邏輯。

對稱經濟學整體論重普遍聯係、全息關係和直覺。

政治經濟學經濟學還原論重抽象與分析。

二者分屬兩個完全不同的理論體係,雖然同樣都是經濟學。但隨著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化,還原論“經濟學”將成昔日黃花。在同自然的關係上,對稱經濟學整體論更全麵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所以,對稱經濟學治本,政治經濟學治標;對稱經濟學為本,政治經濟學為用;對稱經濟學為道,政治經濟學為器。

一即一切 分析與綜合的統一

典型分析方法就是分析與綜合相統一的方法,分析與綜合相統一的方法就是還原論與整體論相統一的方法在典型事物中的應用。

典型分析方法就是分析與綜合相統一的方法,分析與綜合相統一的方法就是還原論與整體論相統一的方法在典型事物中的應用。

分析:具體——抽象;(還原)

綜合:抽象——具體;(整體)

研究:具體①——抽象——具體②

敘述:具體②——抽象——具體③

典型分析,就是在典型事物的基礎上形成感性直觀即非理性或非邏輯,通過非理性非邏輯的感性直觀上升到概念、範疇和範疇體係,形成科學規律和科學本質;然後上升到超理性與超邏輯即直覺的邏輯;通過直覺邏輯創造性地再現客觀事物的典型。

實證科學之所以成為實證科學,根本的是運用了典型分析法;其他的屬於傳統邏輯範疇的方法隻能是輔助方法,或者是達到典型分析法的過渡、中介、途徑。

典型分析得出的普遍必然性結論不可能被證偽,如果被證偽隻能說明參照係轉移,原來的典型分析的條件發生變化。

典型分析不等於孤立分析,把握時空背景不等於界定經濟環境。所謂“界定經濟環境”,是把經濟研究混同於經濟項目研究,從中得出的結論不可能具有普遍必然性。而這種經濟工匠的活動,恰恰是西方主流經濟學家所引為自豪的特點。一方麵這種自我設限的方法不可能得出普遍必然性的結論,另一方麵他們又津津樂道於這些結論的實證性,並把其作為經濟學原理提出來,陷入一個又一個悖論是必然的。

以典型分析法為基礎,可以建立起以對稱分析法為核心的對稱邏輯。

典型分析方法在實證方法中處於核心地位,以致我們可以說,實證方法本質上是典型分析法。

典型分析方法的發展過程,與科學和知識的實證化過程是同步的。科學知識的發展成熟,應該就是它的實證化,一門學科成熟的過程即實證化過程。

西方主流經濟學家的模型方法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典型分析方法。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模型方法:前提未經證明;條件未經限定。在實踐中很輕易就被證偽;但一旦被證偽,他們就辯解說:可證偽本來是科學的本質屬性。這是詭辯,是“實證悖論”。

抽象有一個“度”,這個“度”的界線,不同的對象有不同的標準。就好像量子運動中的“波粒二象性”,“波”和“粒”就不能分別抽象。如果分別對它們進行抽象沒有任何認識意義。西方經濟學的過度抽象使自己支離破碎,不符合經濟科學性的最低標準,沒有價值性操作性;是自發的、消極的、靜態的,總體上是從具體到抽象階段,為從抽象到具體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完整的經濟學實驗過程:分析、綜合、驗證。從分析到綜合,是向上的道路;從綜合到驗證,是向下的道路。西方主流經濟學家的實驗方法、模型方法隻屬於分析階段,還未上升到綜合階段,更未深入到驗證階段。這就是為什麼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結論”都不是十分肯定——留有這樣那樣缺口——的根本原因。至於“數據”,“盲人摸象”得出的結論也是根據“數據”——隻是這些數據都是片麵的,沒有通過綜合上升到全麵的、科學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