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全新的認識角度——用對稱的方法認識世界,用建構的方法認識世界,用全息的方法認識世界,用合理的方法認識世界。以對稱空間、五度空間為基本框架,以還原與整體的統一為基本線索,整合原有對立的範疇,建構曆時性與層次性統一、實證與規範統一、歸納與演繹統一、還原與整體統一、有限與無限統一的方法論體係,為對稱經濟學的創立奠定方法論的基礎。
關鍵詞:對稱 五度空間 還原與整體 有限與無限 實證與規範 曆時性與層次性
見仁見智 用對稱的方法認識世界
經濟學(方法)之所以能夠獨樹一幟、君臨一切,就在於它的抽象與具體的統一、分析與綜合的統一、邏輯與曆史的統一、還原與整體的統一的對稱方法。
經濟學規律是經濟規律的反映;把握經濟規律,不是靠顯微鏡,不是靠解剖刀,而是靠抽象思維能力;這個抽象思維的過程,不是線性推演、線性規劃的過程,而是分析與綜合、還原與整體相統一的、主客體對稱的五維的過程。其中的封閉式的“實驗”與數字推導,隻是起到輔助作用,而不可以獨挑大梁。因此,把經濟學(方法)比喻為氣象學、天文學是不對的,比喻為物理學與化學也是錯誤的。經濟學(方法)之所以能夠獨樹一幟、君臨一切,就在於它的抽象與具體的統一、分析與綜合的統一、邏輯與曆史的統一、還原與整體的統一的對稱方法。在對稱方法論中,歸納(統計)方法占從屬地位。這和西方經濟學中把統計(歸納)看成主要方法有本質不同。在對稱方法中,理性(理性預期)的作用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我們既不能因為理性(預期)的必要性而把它看成是唯一的,也不能因為理性(預期)的非充分性而否認其作用。正確的做法,是給理性(預期)以合理定位,既不誇大、也不縮小其作用。而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問題,是誇大理性(預期)的作用,一旦在現實中碰壁,就走向另一極端,誇大經濟世界的不確定性而陷入不可知論。
西方經濟學中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區分、主流與非主流的區分,說明西方經濟學研究方法的共同點:線性思維方式。
線性思維方式與理論體係的不可操作性,是西方經濟學的最本質特征。它們隻談經濟問題的“解釋”,而不談經濟問題的“解決”;事實上也解決不了問題。搞不清分析與綜合、研究與敘述的聯係與區別;隻有邏輯分析,沒有曆史分析。用“思想實驗”代替社會實驗。西方經濟學的“思想實驗”,抹殺了被實驗者的主體能動性。西方經濟學家們將精力集中於簡單的線性係統,滋生了一種重抽象還原的主流學術氛圍。還原論的思維方式:片麵分析的而非綜合的,隻講供求平衡,未講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平衡。西方經濟學家們堅持認為,他們可以通過係統的組成部分解釋複雜係統,盡管這些部分實際上是無法從整體分割的。西方經濟學家們認為,對經濟的唯一根本的陳述是關於經濟中最本原層次的陳述。西方經濟學家們將係統行為,如企業自組織、市場交換過程都看作是現象,這些現象可以簡化為深層的本原(注:不是本質)——如經濟人、商品、產權、交易。他們的方法論基礎是還原論——把複雜微觀係統的變化看作是由組成它們的原子的運動引起的。西方經濟學用自然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作為社會科學的經濟學,方法和對像、工具和目的相背離,錯誤的結論一開始就包含在錯誤的前提之中,經濟學一開始就不可能是科學的。
因此,問題不在於經濟學是否科學,而在於我們是否有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方法就是對稱的方法,對稱的方法整體上就是五度空間架構中時間、空間、層次相對稱的方法。對稱方法以對稱規律為基本的規律,是天與人、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理論內容與理論形式、科學本質與客觀本質、研究層次與研究對象、研究過程與敘述過程對稱的方法。
用對稱的方法認識世界,用對稱的方法認識經濟,用對稱的方法認識經濟學,就是對稱的方法。
對稱的方法: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對稱。對稱,即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枚硬幣的兩麵,雖可以互相印證,然而決無先後之分。科學的方法論是正確的世界觀的功能;正確的世界觀是科學的方法論的必要前提。擁有正確的世界觀是擁有科學的方法論的原因,擁有科學的方法論是擁有正確的世界觀的證明。要把“方法論”和“關於方法的理論”區別開來。正好像一個人隻能有一種世界觀,以特定的主體為參照係,“關於方法的理論”有多種,然而“方法論”隻有一個。不同的方法之間不是並列的,而是有著層次關係。方法論指導和製約方法,高層次方法指導和製約低層次方法,方法指導和製約專業技術,高層次專業技術指導和製約低層次技術。
對稱的方法: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最根本的對稱方法。對象決定方法——經濟的複雜性、經濟學的整體性,決定了必須用實事求是、理論和實際對稱的方法。實事求是,就是沒有先入為主的立場。實事求是,就是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際的對稱。真理麵前人人平等,事實麵前人人平等,誠信麵前人人平等,法律麵前人人平等。實事求是,就是經濟主體與經濟學的對稱。由改革的對象來領導和推進改革,是改革的悖境,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根本原因。改革的悖境使改革受阻、扭曲、走樣,甚至走向反麵;不但達不到解放生產力的目的,而且還成為改革的對象借機進行權力尋租的平台,改革的政策成了腐敗的溫床。
對稱的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任何方法都有參照係;所謂沒有任何參照係的“玄學”、“形而上學”方法或哲學方法,實際上是以整個宇宙為參照係。把自己局限在理性分析範圍內的“主流經濟學”,不能理解和解釋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同知識經濟形態這個參照係不兼容。主流經濟學的真理性隻能局限在工業經濟時期,在知識經濟時代將被“證偽”。因此,所謂對稱的方法,就是範式與參照係對稱。不但不同的內容在不同的參照係中真理性不一樣,而且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參照係中有效性也不一樣。換了參照係,原來有效的方法將變得無效。更大的參照係中的科學原理有更大的適用範圍,不能理解為比更小的參照係中的科學原理有更多的真理性。既然它們在各自的參照係中都是絕對真理,因而是等價的,不存在誰的真理性更多;也不存在誰是相對真理,誰是絕對真理;更不能理解為新的才是真理,舊的被證偽、被推翻。科學範式的轉變過程,是參照係轉移的過程。人類認識的深化、參照係的轉移,適合新的參照係的科學原理的出現,並非舊的科學原理被證偽:它們在各自的參照係裏都是絕對真理;相對於不同的參照係,它們是等價的。以地球為參照係,“地球中心論”是正確的。以太陽係為參照係,太陽中心論是正確的。以宇宙為參照係,無中心論是正確的。以人類為參照係,“人類中心論”是正確的。隻要明確參照係,這種真理論上的多元化就不會陷入真理觀上的相對主義。
對症下方 經濟學方法與對象的對稱
經濟客體的意義取決於經濟主體,取決於經濟主體的思維方式。實際上隻要方法對頭,思路正確,經濟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巨型的實驗室。
由於經濟係統的複雜性,所以有時在追求精確性的同時,會造成模糊,而有時模糊方法反而會使其精確。在這裏,模糊與精確、定性與定量、結構與要素均為對稱的範疇,也是對稱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計量經濟學”由於過分追求經濟數據的精確性,反而會走向準確認識經濟現象與經濟規律的反麵。特別要建立幸福經濟學,用精確的數字方法則是牛頭不對馬嘴,因為人的幸福感是根本不能計算的;如果要使人的幸福感能得以準確評價,唯一的辦法是定性的結構分析,而定量的模型分析根本幫不上忙。這就是對象和方法的對稱。對於傳統經濟,精確的數理模型分析工具有近似的性質,而靠直覺建立起來的定性分析的結構性模型反映經濟本質與規律則更準確。當然,這裏的結構分析是時間、空間、層次相統一的五維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