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旁觀因果(2 / 3)

《子不語》所記故事,雖然袁枚標榜“廣采遊心駭耳之事,妄言妄聽”,但也並非完全沒有來由。姑且把它當成一則寓言,裏麵的道理,還是頗為深刻的。作者在後麵也有一段借劉相公之口的評論:“此事聞於劉繩庵相公。相公曰:‘一擔糞人,一叟,報複之巧如此,公平如此,而在局中者彼此不知,賴馬姓人冷觀曆曆。然則天下事吉凶禍福,各有來因,當無絲毫舛錯,而惜乎從旁冷觀者之無人也。’”

確實,局中人往往不知道,但旁觀者能看到。或者一時一事看不到,但在一些連續的過程中,能夠看到。再來看看野史相傳的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的果報故事。

宋朝這個江山,是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從後周柴氏手中搶過來的。因弟弟趙匤義擁立有功,所以特別器重他,任命他為開封府尹(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市長),平時也對他特別友愛。趙光義生病,宋太祖親自燃艾草為其熱炙;趙光義醉酒,宋太祖親自攙扶著他下殿出宮。宋太祖以皇帝之尊,對弟弟如此厚待,確實難得,但趙匤義對待哥哥,可沒有那麼厚道了。

宋朝有兩個千古之謎,即“燭影斧聲”案和“金匱之盟”案,講的是趙匤義的皇帝位子來得不明不白。公元976年,不到五十歲的宋太祖突然死去,趙匤義即位,是為宋太宗。但野史多傳是趙匤義暗害了哥哥,陰謀奪取了帝位。北宋文瑩《續湘山野錄》載:“上禦太清閣四望氣……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入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趙匤義繼位,正史載是奉杜太後之命行事。按正史的說法,杜太後病危,召宰相趙普進宮,交代太祖死後,帝位傳給弟弟;弟弟死後,再傳位於太祖的兒子,命趙普於床前寫成誓書,藏在金匱之中。但“金匱之盟”的真實性存在很多疑團,史家多有認定是趙匤義和宰相趙普的合謀。

趙匤義即位不久,就相繼把其弟趙廷美、太祖的兩個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三個威脅帝位的危險人物一個個借故除掉。宋太祖對其弟寬厚友愛,而宋太宗為了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卻對弟弟、侄子刻薄無情,處心積慮,痛下殺手,實在是不厚道。此人的不厚道還表現在對待南唐後主李煜上。他用牽機藥毒殺了降宋的李煜,還多次強奸李煜的恩愛妻子小周後。

野史多有認為,趙匤義多行不義,使自己及後代慘遭果報。除了晚年受心疾折磨外,從他算起,他的嫡係後代皇帝傳位從來沒有傳過三代,如太宗—真宗—仁宗,絕後;英宗—神宗—哲宗,絕後;徽宗—欽宗—高宗,絕後。最為悲慘的是,靖康年間,金兵大舉南侵,攻破汴京,宋徽宗和宋欽宗雙雙被俘,二帝及宗室貴戚男丁二千二百多人,皇後、嬪妃、帝姬(公主)以及各級貴族婦女三千四百多人,被千裏迢迢押往金國上都,一路之上,鳳子龍孫,或成刀下之鬼,或被餓死凍斃,或因疾病填於溝壑。帝姬嬪妃,一路上慘遭蹂躪。一半多的金枝玉葉凋零於路上;僥幸活下來的,更是遭受無盡的罪苦,其慘狀不忍卒聞。趙匡胤的子孫,因多不在京城,基本上逃過此劫;而趙匤義的後裔曆經金兵劫掠,基本上被殺光砍盡。攻破汴京的金軍主帥為斡離不(完顏宗望),相傳後來有宋大臣到了金營,發現斡離不長得特別像宋太祖趙匡胤,人說這是趙匡胤投胎轉世,報仇來了。靖康之亂,康王趙構僥幸逃脫,是為宋高宗,偏安臨安一隅。奇怪的是,活了八十歲的宋高宗也沒有子嗣,而這時基本上找不到趙匤義的子孫,隻好找了個趙匡胤的後裔來即位,這就是宋孝宗。宋朝的國脈,終於回到了趙匡胤一係,人說這是上天給了趙匡胤一個公道。

本人讀到這些曆史,心裏也是感到陰惻惻的。趙氏宗族慘遭荼毒,包括曆史上所有無辜受到荼毒的億萬生靈,都是深可悲憫的。所有施暴者,包括當時的金國人,包括曆朝曆代的殺人魔王、暴徒暴君等,都是要受譴責的。換言之,都是百死莫贖的。從因果的角度上來講,當事人的事情,報到子孫頭上,這在佛教是不一定認同的。佛教認為自己的罪業隻能由自己承擔,不能讓別人包括自己的子孫來承擔,“自作之業,決定受報,無有他作我受其果,無有自作他受其果”(《正法念處經》)。趙氏兄弟的因果報應故事,有牽強附會的一麵,但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因果鏈條、因緣和合是相當複雜的,當事者,當局者,是看不到的,隻有等到曆史的迷霧消散,才能看出端倪,才能現出脈絡。或者說,也許隻有在幽冥地府的三生石上,才能將一切看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