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三心不可得(1 / 2)

好友大偉在拙帖《人生三層樓: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靈魂生活》上留言:第三層樓,太高深,很害怕。其實,佛法和世法是一如的,本來無二致,不同在於是覺還是迷。世界還是這個世界,覺者,當下便是淨土;迷者,觸處皆為煩惱。

佛教認為,真如是本,萬法是殊,一本萬殊,萬殊一本,宇宙的本體(道、真如、法性、大圓覺海)中流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無量河沙,一沙一粒皆具本體的因子,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茫茫大千無非佛法,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盡是法身;萬千世相無非佛法,世相就是真相,情就是禪。情可通禪,世相可入真相。佛法涵容萬有,廣攝群品,緣深根利者,可由此證宇宙之本然,獲生命之解脫。普通有情者,可由此淨化人生,安頓心靈,獲入世之智慧,得現世之安穩。

現以“三心不可得”為例,談佛法與人生之圓融無礙。

“三心不可得”出自《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從佛法上講,“三心不可得”是佛教化修行者不要執著於妄心,執著於妄心,則見不到真性。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道後歎曰: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隻因妄念顛倒,不能證得。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具備真如本性,都具備解脫的基本條件。隻是無始以來,我們的真心真性因無明而起妄念,因執妄而流轉生死,生生世世。

妄念是究竟虛幻的。執著於妄念,就是執著與幻,就不能見真。一個人的腦海裏,前念未斷,後念相續,念念不斷,念念遷流,綿綿密密,無有間斷。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妄念紛飛之中,哪怕在睡夢中。我們講“一刹那”,這是一個極為短暫的時間單元,相當於七十五分之一秒。佛經講“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滅”。具體地說,一分鍾內有四千五百個刹那,四十五萬個念頭,可見心念生滅的迅速。《楞嚴經》曰:“沉思諦觀,刹那刹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終從變滅。”我們的真性就淹沒在妄念遷流之中,以一條河來比,河水就是妄念,河水下麵的河床就是真心真性,大河奔流,你如何見得到河床?

佛家追求真理的過程,其實就是降服心念的過程。佛教導大家,過去心不可得,過去的念頭已經過去,不要去回牽它;現在心不可得,現在的念頭等你意識到它其實也就過去了,不要住著它;未來心不可得,未來的念頭還沒有到,不要去臆想它。就在三心不可得的當下,截斷眾流(妄念之流),把握前念後念極其微細的間斷,在這極為微細的間斷裏,法身頓顯,當機而契,這就是所謂的明心見性了。但是想想,一分鍾就有四十五萬個念頭,這四十五萬個念頭的間隙,短暫到了何等程度,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說,追求真理真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當然,有的人機緣湊巧,一夕而悟;有的人終其一生,光陰虛擲。

在梅嶺關隘,慧能大師對前來搶法的惠明和尚當頭一喝:“不思善,不思惡,哪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麵目?”惠明於是醍醐灌頂,豁然而悟。香嚴禪師在鋤地的時候,撿起地裏一片瓦片隨手一丟,瓦片丟到竹子上,“鏗”的一聲響。就在這一聲鏗然中,香嚴禪師妄念中斷,真如顯現,當下頓悟。當然,為了這一“當下”,香嚴在學理和修行了已經下了很多年的工夫。“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這是香嚴在開悟的無比欣悅中寫下的偈語。惠明和香嚴都是在“三心不可得”的當下證悟到了本來麵目。

以上是從佛法上講“三心不可得”。下麵從世法上來講。

先講一個《新概念英語》裏麵講到的故事。大意是這樣:傍晚一個人的汽車在中途拋錨了,他趕忙下來修車,在修的過程中發現缺少一樣工具,無法進行。正擔心之間,發現前麵有燈火人家。他想起了向這戶人家借工具,於是他就向這戶人家走去。一邊走,他不由得一邊想,我得在哪個時候趕到目的地呀,否則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要耽誤了,要是這戶人家沒有工具怎麼辦?假使有工具,這戶人家不借給我怎麼辦?這個人想著想著,越想越焦慮,越想越憤怒,到了這戶人家門前,都快想崩潰了,情不自禁一腳踢開這戶人家的門,氣急敗壞地吼一聲:見你的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