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見山見水(1 / 3)

網友大偉《萬事隨緣》一文貼出,在圈子內引起較大共鳴。大偉用青原惟信禪悟三段論來勘破人生煩惱,頗見靈性。青原山在吉安,是我老家所在地;惟信禪師也是我素來景仰的,所以感到很親切。

很早就接觸過見山見水三段論,但似懂非懂,時過多年,再來品味,不知是否從知見上(真懂一定要禪修實踐,親證親悟)摸著一點邊。

三階段原文: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隻是山,見水隻是水。

—《五燈會元》卷十七《惟信》

見山見水三段論,惟信大師以自身的參禪經曆,揭示了由“原我”的素樸感受到“自我”的取相迷執,由“自我”的取相迷執到“無我”的憬然初悟,由“無我”的憬然初悟到“真我”的大徹大悟的禪悟過程,高度濃縮了禪的智慧。

第一階段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這個階段揭示的是未參禪之前的“原我”之心所見和“自我”之心所見所感。

這個“原我”之心,我的理解應是人類出胎初期的混沌狀態,可以說是一種童稚之心、素樸之心。以這個“原我”之心見到的山、見到的水,應該是一種混沌樸素的感受,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山不是水,水不是山,如是而已,沒有沾染太多的自我感受,沒有太多的取相分別。

隨著不斷的長成,人通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與外在的“色受行想識”六塵不斷接觸,不斷受到知識的熏染,人的自我意識逐漸擺脫混沌狀態並不斷得到強化,並由此產生以自我為中心來看待一切的分別心、取舍心。這個時候的物與我、主觀與客觀,是二元對立的。人生活在一個相對的世界中,人們看到的山、看到的水是獨立於自我之外的客體;同時,人們把山水判然區分,既有山是山、水是水的肯定性,又有山不是水、水不是山的區別性。日本著名禪學家阿部正雄:“存在著主觀與客觀的二元性,在把山、水及一切構成我們的世界的其他事物區別開來時,我們也就把我們自己與他物區別開來了。此中,‘我’是這一區分的基礎,‘我’把自己置於萬物的中心地位。”

佛家認為,生命淪沉六道,生而又死,死而又生,肉身的地、火、水、風四大和合之“我”緣盡而滅,但屬於心識範圍的“阿賴耶識”卻不會散滅,保存著“自我”的一靈不昧,隨著業風境浪六道輪回。這個“阿賴耶識”的前身即“如來藏”,也就是清淨本性,它是清淨無染的。無始以來,清淨本性因無明妄起而不斷受到客塵煩惱和習氣熏染。這個清淨本性如來藏和生生世世的習氣染汙混成的東西,就是阿賴耶識,也就是“自我”的基因。阿賴耶識具有“一心二門”的特點,即心真如門(清淨種子)和心生滅門(熏習種子)。一個人一生的所作所為、善惡賢愚都被“錄影”在這個基因中。生命的一期生死走完後,阿賴耶識便進入中陰身,中陰身隨著業力因緣進入下一期的生死。新的生命產生後,一般都有“隔陰之迷”,一出母胎,自我便處於混沌狀態。然後隨著“自我”的不斷覺醒,阿賴耶識裏麵的一些先天習氣就會逐漸明朗出來;同時在與外界信息的交流中,新的熏染又開始產生,新的自我不斷強化。真性起無明,無明生妄念,妄念起生滅,人被妄念蒙蔽,逐執妄為真,迷失本性,流浪生死。禪者的使命,就是要通過修行,淨化熏染,滅除妄念,從心生滅門進入心真如門,徹見如來藏性,擁抱生命的本初,回到生命的大圓覺海,獲得生命的永恒。

人由於執妄為真,以生滅心為“真心”,以四大和合的肉身的我為“真我”。這個“真心”、“真我”,成為堅不可破之“自我”。而從佛教來說,這個我是假的,是畢竟空,沒有自性。由心所現的山河大地,宇宙萬有,也都是假的,畢竟是空,沒有自性。宇宙的真相是什麼,就是不生亦不滅、不一亦不異、不有也不空、無始亦無終的絕對境界,沒有差別、沒有相對的圓融境界。在第一階段,由“自我”的強化,相對觀念的產生,個體從整體中分離出來。山水與“我”不再是一體的關係,而是獨立於“我”之外的一個客體,一個被觀察分析的對象。

現在我們來看第二階段“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這個階段揭示的是由“自我”的取相迷執到“無我”的憬然初悟。

這個境界就是禪者在經曆長期禪定修習,踏破千山萬水,四處參訪善知,得到種種點撥後,逐漸有了開悟的消息。也就是在這個階段,觀照到了萬有一切究竟是空,人空,我空,物我兩忘,諸法皆空,所以,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都是空相。在這裏,禪者在意識中達到了絕對的否定,通過否定消除了事物的相對性,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也是水,水也是山,因為山水的畢竟真相當下是空。這種否定的實現也是相當不容易的。禪師在接引學人的時候,不惜采取峻烈的機峰來達到這個目的,所以有德山棒、臨濟喝的著名公案。在棒喝交加之中,禪者的分別心、思維心、邏輯心、取相心懵然中斷,在中斷刹那,桶底脫落,妄念截流,山河粉碎,大地平沉,徹見諸法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