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史大人,不好了,敵將龔征連斬我方三名大將,仍在城下叫戰,我軍無人敢於之單挑。”
梁州刺史揮揮手就叫人將士兵帶走。
“檢點大軍突然侵入我梁州,雍州刺史帶兵前往幽州無法支援,益州刺史若是支援,過蜀道行軍較慢,不能及時前來。誰有良策對付檢點大軍?”
座下將領紛紛搖頭。
這時又有一位士兵前來。
“刺史大人,這是巴東郡守送來的一封信件。”
梁州刺史看後,略微思考,便將信件交給將領一一過目。
“巴東郡守追隨我有十年之久,想不到如今突然叛降。”
說著梁州刺史起身,走到大堂中間。
“可有人敢與我出戰迎戰檢點大軍。”
眾位將領這時哪有不敢之意,個個起身。
“末將等願與主公一同應戰。”
…
巴城下,梁州刺史帶著眾將出城門後,龔征也不再城下叫喊。
“你是何方戰士,竟連斬我三員大將,我梁州和秦州、益州結盟,援軍不日便道,到時你軍怎敵,還是回去告訴你家主公早日收兵。”
“哈哈哈,梁州刺史,秦益想來,這蜀道可是不讓,莫以為我不知,巴城不日就會被我大軍攻破。”
龔征大笑幾聲,駕駛著駿馬轉身就離開。
“我巴城城堅人多,檢點大軍哪能輕易攻破,別走。”
幾個巴城將領帶著兵馬追趕龔征,梁州刺史隨後趕去。
…
幾天後,梁州刺史站在城牆上徘徊,憂心忡忡,來到一位親將旁邊問道。
“檢點大軍一直派龔征叫戰,也不攻城,你派人查探檢點大軍軍營的情況。”
親將還沒走,一位探士匆匆進入城內,走上城牆。
“刺史大人,檢點大軍正往巴城而來,不久就到。”
“快,傳令,守護城池。”
一會兒功夫,千秋便和龔征帶著大軍來到城下。
“巴城兵馬經過這幾天連續出征追趕我軍,已是疲憊勢低,此時有五成把握勸降,賽之,若是勸降不成,不可戀戰,過嘉陵江退守竹刀穀。”
巴城下,龔征這時來到城下,不過他可不是叫戰。
“梁州刺史,我軍軍師有意與你和談,一個時辰,在楊家坡下。”
巴城上,梁州刺史猶豫之時,有的將領開始不願。
“我巴城士兵兵強馬壯,還需何談?”
“告訴你軍軍師,一個時辰,我就趕至楊家坡。”
…
巴城外,楊家坡,位與嘉陵江西處兩山之間,有楊家壩之稱,梁州刺史蕭適帶著大軍來到楊家坡,這時楊家坡上擺放著席位,東西兩座,一人坐在東座,而西座空著,坡下東處不遠停留著檢點大軍,蕭適見此,一人騎馬來到坡下,隨後下馬而上。
“成道兄,我可等你有一炷香之久,可要先罰幾杯。”
“應是,應是。”
千秋倒上一杯酒,起身遞給蕭適,蕭適飲後,二人便坐下。
“如今中原動蕩不宜,朝堂大臣幾乎是褻職之流,四方叛亂橫生,成道兄在這梁州一地是想久留還是入京,亦或者與我同剿滅四方叛亂。”
“梁州幾經叛亂,能攀得上朝廷的皆去,我等無勢之人才有機會在梁州,想入京,談何容易。”
“要是我有良策助成道兄入京呢?”
“長流賢弟,可真有此策?”
千秋拿起羽扇扇了扇,笑道。
“當然有,且可平安入京。”
“若是如此,我定加入檢點令,一同振興中原,壯大武林。”
“今年正值夷島新任盟主、倭國新任國主以及花旗新任國主上位,原本第八任共義門掌門連任的權利勢力開始鬆懈,在軍事處中,現是三分勢力掌權,前軍、中軍和後軍,當任盟主掌握著大部分前軍和少數中軍以及協談的若幹後軍,隨著中原內外勢力動蕩,紛紛開始內鬥,先是中軍脫離掌握,其後後軍,不過當月下旬中軍反對勢力開始妥協,而後軍和朝廷文官大量往來,漸漸有抗衡之勢。可現拉攏鎮東前軍,在漳泉借夷島升勢,隨後在鎮西爭取中軍,取得西疆之攻,有此二勢,可謀鎮南前軍,最後籠絡或協談鎮北前軍,留下鎮中中軍,來打消盟主顧慮,待十年之久,成道兄可獨霸朝綱。”
“哈哈哈,難怪檢點令短短時間從徐州起事,威震中原,有長流賢弟出謀,誰不勢起,我願加入檢點令共商大事。”
楊家坡會談在後來成為渝州之地百姓佳談,正是因此,才有後來的十裏都司聞起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