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3)

一、陽光

太陽是地球上光和熱的重要來源,是一個火熱的氣球體,表麵溫度約6000℃,越向內部溫度越高,在太陽的中心溫度為1500×104℃。這個高溫能使所有物質氣化。太陽照射地球1分鍾相當於燃燒700萬噸煤產生的熱量。

光是一種輻射能,不同的光線由於光亮子能量不同,可引起不同的光電效應。一般情況下,物質從外界吸收大量能量,會自發地過度激發態,多數的能量以電磁波的光子形式向四周發射出去,而產生普通光。

太陽光80%為遠紅外線,遠紅外線波長範圍在0.76~1000?滋m之間。人體對遠紅外線的吸收取決於遠紅外線的波長和皮膚的狀態。人體皮膚中的水是遠紅外線的吸收體,遠紅外線的絕大部分能量均被淺層皮膚吸收。人體經穴是外界向人體提供能量的窗口。在一定條件下,外界提供很少的能量進行激發,人體器官組織內即可產生非熱效能。占人體重量65%~70%的體液中的水分氫鍵鍵能,相當於2~7m的遠紅外線能量,而氫鍵對維持生命物質的結構與性能的穩定和正常生命活動有重要意義。隻要采取很小能量的遠紅外線輻射頻率,就可以有效地激活細胞組織。

遠紅外線輻射人體時,與體液中老化的大分子團水產生共振而使大分子團水變成小分子團水,去除吸附在老化了的水分子團表麵的汙染物質,小分子密度增加,細胞表層的水張力也增加,細胞膜的滲透性增強,使水分子透入細胞膜的數量和速度增加。既加強了有毒物質的排泄,又使細胞的能量交換得到加強,使細胞膜及細胞內鈣離子增強活性與數量,細胞活力增強,人的免疫力就增強。另外,遠紅外線熱量還參與血液、淋巴液、組織液在人體組織的物質、能量的流動,減少血管內血液的濃度,改善微循環,消除疲勞,減少病痛。

二、空氣

維持地球上一切生命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空氣。空氣中與人體生命息息相關的是呼吸時吸進的氧和呼出的二氧化碳。

氧氣的價電位速率高,蘊含較大的動能,在與其他物質起反應時,氧的價電位放出大量的熱量,使反應更強烈,如燃燒和爆炸。但鐵、銅生鏽,氧化反應卻比較平靜。

氧是生物組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細胞生命活動關係最直接最密切的是氧和二氧化碳,氧是細胞需要的能量,細胞要生存,就要不斷輸送氧,不斷供應蛋白質及其他營養物質。這些物質完成都離不開氧的能量,如果沒有氧,細胞內的氧化作用得不到能量,細胞的運動就不能進行,細胞的生存就受到威脅。

空氣中的負離子是帶負電荷的優質氧氣,在森林、海濱、瀑布和暴雨過後時,人們會感到空氣新鮮,呼吸順暢,這是因為空氣裏有豐富的負離子。

負離子又稱陰離子,當大氣能量作用與氣體分子逐出電子時,就形成了空氣離子,被雷電擊下的電子附著於附近的分子時就形成了空氣負離子,已失去電子的原分子就成了空氣正離子。空氣中氮占78.05%,氧占20.9%,其他占1.05%。

空氣負離子進入人體的途徑主要是肺和皮膚。空氣負離子經過肺、皮膚進入血液後,放出電荷,作用了細胞中的蛋白質,刺激神經細胞和內外感受器細胞。傳導到大腦中樞和大腦皮層。負離子還能使氧自由基無毒化,使血液呈弱堿性,並可抑製體內細菌、病毒的生成,改善空氣質量。據科學家測定,每立方厘米含有濃度1000~2000個負離子,使人感覺舒服輕鬆。人體如經常處於1000~2000個/立方厘米的負離子環境中,對健康大有幫助。

科學家發現,負離子能使細胞激活。因為細胞生命活動實質是細胞生物電活動,負離子進入血液中紅細胞就不會串連凝聚,各種營養物質和氧就能源源不斷地運輸到細胞,並排出二氧化碳和廢物,淨化血液,減少動脈粥樣硬化,使細胞活化,消除疲勞,使人體植物神經穩定,增強人體免疫力,減少病痛。

空氣負離子對人的壽命影響很大。我國廣西巴馬縣有個長壽村,那裏的人平均壽命90多歲,一個重要因素是巴馬大氣中負氧離子濃度高,空氣中的含氧負離子每立方厘米達2萬~3萬個。由於海拔高,宇宙線和紫外線的輻射強度大,植被好,空氣新鮮清潔。現代醫學證實:空氣中的新鮮負離子氧氣,能使人的大腦細胞、肺、心髒、血液循環處於最佳功能狀態。此外,負離子還能消除有害氣體、除菌、消毒、消炎、保鮮。

負離子主要功能是促進新陳代謝,能激活肌體抗病能力,改善睡眠,進而消除疲勞,使人精神振奮,工作效率提高,並能鎮痛,改善心髒功能。正離子則會導致人精神渙散或產生煩躁不安的情緒。家中種植盆栽植物,能增加含負離子的優質氧氣。

有害氣體會破壞大氣層的臭氧層,間接地造成紫外線指數的增加,對人類健康會造成很大的威脅。氣候帶位移動引發動物大遷移,可能促使腦炎、狂犬病、登革熱等傳染病蔓延。水災、旱災等對農作物的影響,沙塵暴的頻繁出現,對人類健康造成越來越大的影響。

使用空調使空氣缺乏負離子。如果吸入的氧氣質量差,就會使神經末梢的感官器受到刺激,使你感到頭昏、頭痛、目眩、頭重、失眠、疲勞、惡心、便秘、口幹、鼻癢、乏力、血壓升高、心跳加快、白細胞減少等症狀。造成人體失衡,功能紊亂,免疫力下降,影響健康。

三、磁場

物質放在不均勻的磁場中會受到磁力的作用。在自然界裏,磁與電是一對孿生兄弟,有磁就有電,電子的自轉會使電子本身具有磁性,一個個電子成為一個個小小的磁鐵。地球是一個大磁場,世界上的物質都無處不充滿著磁場,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形成過程都是在磁場作用下形成的,沒有磁場生命就很難運行和延續。地球磁場成為生物體維持正常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因素。地球磁場保護著人類和各種生物免受地球以外的高能宇宙線的傷害。

世界上任何物質都有磁場,任何物質和生命都離不開磁場,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所需的向心力是太陽磁場與地球磁場吻合而形成的,而不是萬有引力所形成的。地球是運轉在萬有引力形成的向心力很不足的軌跡上運行的。所以,地球雖然永恒繞太陽周轉運動,但地球上的人和物卻不失重,而航天飛機進入軌道後,飛機上的物體都會失重,這就是航天飛機偏離地球磁場太遠的原因。宇航員在太空失鈣過多,回到地麵後不能立即行走,並要與外界隔離休養一段時間,以恢複身體的抗氧化能力。

現代科學技術揭示,人體本身和生活環境存在著微弱磁場,例如心髒跳動、神經活動、眼睛眨動、手足肌肉運動等,都能分別產生極微弱的心磁場、腦磁場、眼磁場、肌磁場。研究表明:地球磁場的變化影響人體的生長和發育,如人員稀少且植被豐富,有磁化水的地區,人的身體多數強壯。人體磁場能引發多種疾病,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細胞早衰、血液黏稠、血中大量沉積物堵塞血管、心腦血管病人增多等等。隨著現代化建設的加速發展,城市高樓林立,鋼筋水泥建築和電線、電纜、管道縱橫聯網,汽車川流不息,屏蔽和遮斷了地球磁場的作用。現代人長期生活在城鎮建築物內,接受和享受自然磁場的機會減少,加上每天大量食入人造合成食物,礦物質減少,體內充磁物質減少,所以現代人機體免疫力較差,影響身體健康。

地球磁場的磁層有一定的厚度。自地球上有生命以來,地球表麵的磁場保護地球的大氣層不被太陽風吹走。太陽大氣的最外層由高度電離的原子和自由電子組成,密度極其稀薄,內層溫度高達100萬℃。太陽風的粒子流速是地麵大風的100倍以上,如沒有磁場阻擋,太陽風將很可能把大氣中的蒸氣不斷耗盡,使海洋逐漸縮小、消失。二氧化碳易溶於海水中,如果沒有海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將不斷增加,氣溫不斷上升,災害性天氣將更加頻繁,人類災害將不斷發生。因為有地磁場,有大氣和海洋,地球的一切生物和生命才能誕生、續存。正是有了地磁場,太陽風中拋出的高能粒子,才不會給人類生命和生物造成危害。專家認為人的一些生理指標與地球磁場的波動有關,如體溫、血流、脈搏、血壓等。有資料顯示,地球磁場作用於人體後,在體內引起一係列生物化學效應,使血管擴張,血流加快,微循環改善,促進物質交換,把更多的營養物質輸送給組織細胞,又將細胞代謝廢物帶走排出。地球磁場還可以清除體內自由基、鎮痛和改善睡眠,降低血黏稠、血脂、血清膽固醇等作用。

地球磁場能清除血管內沉積物,清洗疏通血管,使血管管腔變長,管壁逐漸恢複彈性,消除血管內多餘的血脂和壞死的血小板等代謝物,防止雜質沉積和血栓的形成,活血化淤。

四、食物

為了保持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人必須每天不斷地通過食物獲得各種營養物質。食物進入人體後,經過消化、吸收轉變為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一般而言,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無機鹽和膳食纖維等,還有水分。這些營養一是供給機體活動所需的熱量;二是供給身體生長發育和組織修補所需的材料;三是維持人體的各種生化活動。如果我們平時能完整均衡地攝取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就可以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避免疾病的侵襲。食物在人體內所產生的熱量,用於維持生命活動的需要。每日膳食所供熱量過多,會使多餘的熱能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造成身體肥胖。每日膳食所供熱量過低,人體會消耗自身組織中儲存的蛋白質或脂肪以供熱能,造成身體消瘦。

肉、魚、蛋、油、糖、酒、醋、米、麵、飲料等屬於酸性食物,進食過多易造成酸性體質而得病。蔬菜、水果、水、海帶、豆類、菌類等屬於堿性食物,應占膳食總量的70%左右,以使體內血液處於弱堿狀態,才能保障身體健康。

1、蛋白質:蛋白質是人體生命的重要原料。恩格斯說:“生命是蛋白體的存在形式。”蛋白質由碳、氫、氧、氮、硫、鐵、碘、鈷等元素組成,這些元素組成的氨基酸,就是蛋白質的基本單位。蛋白質合成需要20種氨基酸和各種酶參與催化。人體所有的組織細胞離不開蛋白質,細胞的更新、修複需要蛋白質,對代謝過程有催化作用的酶,調節生理功能的激素,保護機體免受致病微生物侵害的抗體等,大多由蛋白質構成。供給機體能量,維持正常的血漿滲透壓,使血漿和組織液之間的物質保持平衡都與蛋白質有關。皮膚、肌肉、內髒、毛發、韌帶、血液均以蛋白質為主要成分。人腦蛋白質含量高,骨骼也含有蛋白質。含蛋白質高的食物分別是大豆39.2%、花生25.8%、雞肉21.5%、鯉魚18.1%、牛肉15.8%~21.7%、羊肉14.3%~18.7%、豬肉13.3%~18.5%、雞蛋13.4%、小麥12.4%、麵粉11%、小米9.7%、高粱9.5%、玉米8.6%、稻米8.5%、牛奶3.3%。薯、蔬菜、水果等食物蛋白質含量較低。成年人每天每千克體重需要1~1.5克蛋白質食物來維持人體的正常需求;青少年、孕婦、乳母每天每千克體重需要1.5~3克蛋白質。蛋白質攝入過多,會增加尿素、肌酐、尿酸和鈣的排出,增加腎髒排出負擔。過多食用動物性蛋白質食物,會增加高脂血症、冠心病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