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打工的日子:永遠不要停止學習的腳步(1)(1 / 3)

在逆境的時候,你要自己問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條件。當我自己逆境的時候,我認為我夠!因為我勤奮、節儉、有毅力,我肯求知及肯建立一個信譽。

——李嘉誠,接受香港電台訪問,1998

如果你的一生以思馭動,一定可以從容不迫和充滿活力地生活。

一個人憑自己的經驗得出的結論當然是最好,但是時間就浪費得多了,如果能將書本知識和實際工作結合起來,那才是最好的。

世界上並非每一件事情,都是金錢可以解決的,但是確實有很多事情需要金錢才能解決。

將來的世界,如果沒有知識,你有再多的金錢,你要發展事業仍是發展不好的。

做事情投入是十分重要的。你對你的事業有興趣,你的工作一定會做得好。

今天在競爭激烈的世界中,你付出多一點,便可贏得多一點。好像奧運會一樣,如果跑短賽,雖然是跑第一的那個贏了,但比第二、第三的隻勝出少許,隻要快一點,便是贏。

年輕時我表麵謙虛,其實我內心很驕傲。為什麼驕傲呢?因為同事們去玩的時候,我去求學問;他們每天保持原狀,而自己的學問日漸提高。

知無涯,學無境

知無涯,學無境。永遠不要停止你學習的腳步,讓學習成就你的事業,也成就你的人生。

——李嘉誠

在今天廣東省潮州市的麵線巷,座落著一處很尋常的古式宅第,它既沒有雕龍附鳳的軒榭窗幾,也沒有富麗堂皇的亭台樓閣,倒是給人一種古色古香,清靜自然的感覺。這座普通而具有南方特色的古式民居,便是李家數代的棲息之地。

民國16年7月29日(1928年7月29日),隨著一聲聲啼哭,一個嬰兒呱呱墜地,李雲經迎來了他的第一個兒子——李嘉誠。李嘉誠的到來為這個書香世家增添了新的血液。

據李氏族譜記錄,明朝末年,為了躲避戰亂,一世祖李明山攜全家老小由福建莆田遷至潮州海陽。如再往前追溯的話,李氏先祖最早在中原一帶,傳到李嘉誠這一代,曆經10世。

李氏家族思想開明,曆來重視教育,每代都不乏學識淵博之人。李嘉誠的曾祖父李鵬萬,是清朝甄選的文官八貢之一。李家在當地名望很深,門前碑台上的貢旗迎風飄揚,方圓數裏之外的人們都崇拜至極。祖父李曉帆是清末秀才,沒有做過官,長時間閑居村野。

李雲經從小聰明過人,勤奮好學,1913年以優異成績考入省立金山中學。1917年,當品學兼優的李雲經畢業時,因家裏無法供他完成大學學業,無奈之下,到懋德學校當了一名教書匠。

幾年之後,李雲經棄教從商,遠渡重洋。他來到爪哇國,在一家潮商開的公司做了一名跑腿的夥計。但好景不長,由於時局動蕩,他不得不打道回府。隨後,李雲經又在恒安銀莊任出納,不久銀莊也倒閉了。於是,李雲經重新回到學校做教師。由於他教學有方,成績斐然。1935年,李雲經被聘為庵埠宏安小學校長。他之所以繞了一圈後又重回原點,就是因為他對教育事業的那份難以割舍的情感。也許隻有這樣,才能為強國強民打好基礎。李雲經從商海到學校,感悟頗深,所以他對兒子的最大期望就是學有所成,將來報效國家。李嘉誠沒有讓父親失望,聰穎好學的他從小就表現出驚人的天賦,3歲就能詠《三字經》、《千家詩》。從“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李嘉誠幼小的心靈埋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5歲那年,李嘉誠到潮北門觀海寺小學讀書。同時,父親帶他祭拜了孔子。

此時,聲勢浩大的新文化運動也過去多年,工業革命的火種正在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傳播,但學堂裏還能傳出“之乎者也”的讀書聲。

課堂的牆壁上貼著一副醒目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李嘉誠對先生教授的知識熟記於心,特別是他喜歡的古詩文,常常能倒背如流,還不時帶回家講給父親聽。父親也趁此機會,向他講述日本侵占東北三省、攻打上海的暴行。父親憂鬱的神色,深深銘刻在李嘉範圍很廣,其中包括《詩經》、《論語》、《離騷》,唐詩、宋詞、元曲等。年少的李嘉誠讀起書來非常刻苦自覺,還經常點燈夜讀。後來,李嘉誠的堂兄李嘉智回憶道:“嘉誠那時就像書蟲,見書就會入迷,天生是讀書的料。他去香港,辦實業成為巨富,我們都感到吃驚。”

父親對李嘉誠的聰明和勤奮感到非常高興,後來,李嘉誠轉入宏安小學就讀,這樣他和父親的距離就更近了,父子倆就有充足的時間來共同學習和生活。

李嘉誠和父親相聚的話題,多是圍繞書籍並結合時局展開的。在父親的熏陶下,李嘉誠仿佛成熟了許多,他似乎聽到了屈原抱石投江的呐喊聲:“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又似乎聽到了杜甫窮困潦倒的吟唱聲“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