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時留意身邊有無生意可做,才會抓住時機、把握升浪起點。著手越快越好。遇到不尋常的事發生時立即想到賺錢,這是生意人應該具備的素質。
——李嘉誠
如果你有崇高的抱負作為指引明燈,人生的目標便更加清晰明確。
凡事都留個餘地,因為人是人,人不是神,不免有錯處,可以原諒人的地方,就原諒人。
沒有道理單單一個行業會永遠興下去,到某個時候市場自然會飽和。
一個有信用的人,比起一個沒有信用、懶散、亂花錢、不求上進的人,自必有更多機會。
不敢說一定沒有命運,但假如一件事在天時、地利、人和等方麵皆相背時,那肯定不會成功。若我們貿然去做,至失敗便埋怨命運,這是不對的。
為了適應時代發展變化的需要,也為了企業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企業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創新為手段、以效率為核心,重建企業形象。
當大街上遍地都是鮮血的時候,就是你最好的投資時機。不必再有絲毫猶豫,競爭既搏命,更是鬥智鬥勇。倘若連這點勇氣都沒有,談何在商場立腳,超越置地?力爭上遊,雖然辛苦,但也充滿了機會。我們做任何事,都應該有一番雄心壯誌,立下遠大目標,用熱忱激發自己幹事業的動力。
激流勇退,抽身轉型
沒有一樣事情會無止境地好,同樣的道理,沒有一個行業會一直好下去。任何一種行業,如有一窩蜂的趨勢,過度發展,就會造成摧殘。
——李嘉誠
30歲的李嘉誠,在香港塑膠界已是如雷貫耳,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個被稱為“塑膠花大王”的年輕人,現在已成了千萬富翁。也許在外人看來,他應該在這個行業繼續闖下去,將這個美稱發揚光大,做世界塑膠業的泰鬥。但李嘉誠並不這麼認為,他心中的天地,豈是小小的塑膠花可以包容的?李嘉誠是一個對現實很不滿足的人,生產塑膠花,隻是他為自己以後開創新事業積累資本的手段。他的人生目標,是要把人生的價值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來,看自己的能量到底能夠爆發到什麼程度,自己的潛力到底有多少可以挖掘。
正在塑膠花暢銷全球的時候,李嘉誠已經敏銳地意識到,將來,越來越多的人會加入到這個行業,新型工廠會如雨後春筍般相繼出現,這種“好日子很快就會過去”。如果再不及時調整,引起的後果不隻是簡單的“損銀賠金”了,而是關係到整個長江的生死存亡。有人說他太保守了,但他認為謹慎和有預見性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必須要具備的素質。
險家的樂園。五湖四海的有錢人士都蜂湧而至,使得香港的每寸土地都價值連城,房地產業商機無限。最明顯的現象,就是人口的增多和經濟的發展。從20世紀50年代初到20世紀50年代初末,香港的人口從200多萬一下子增加到接近300萬。人口的快速增長使住宅需求量猛增。因本埠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主也急需大量的辦公寫字樓、商業鋪位和工業廠房。
有限的土地,無限的需求,加之港府采取高地價政策,使得身為一業之主的李嘉誠也多次為選擇廠房而傷透腦筋。尋找交通便利,租金適宜的廠房成了李嘉誠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長江塑膠廠數次擴大生產規模,大部分都是在現有的廠房重新布局,致使車間的設備、人員、製品等,總是顯得擁擠不堪。李嘉誠曾多次設想:我要有自己的廠房該多好,就用不著整天受物業商的擺布了。經過長時間醞釀,他的構想進一步明朗化:我為什麼不可以做地產商?
李嘉誠以其獨到的慧眼,從香港的特殊環境和社會發展大勢中,洞察出了地產業的巨大潛質和廣闊前景。當時,除了港九市區不斷有住宅及商廈興建之外,政府也致力於發展新界多個地區,建築工作有增無減,形成房地產業一片繁榮的景象。於是,他做出了向土地“賺錢”的決策。
1958年,李嘉誠利用自己在塑膠業賺取的第一桶金在香港北角購買了一塊地皮,建起了一座12層的工業大廈,正式揭開了他由塑膠業涉足地產界的序幕。兩年之後,李嘉誠又在新興工業區——港島東北角的柴灣興建了另一座工業大廈。從此,李嘉誠便在地產界一發不可收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