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第一要有誌,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誌則斷不甘為下流。
——李嘉誠,汕頭大學校友會成立典禮上的演講詞,1999有時可能人會把一世的積蓄投資在你的公司,所以要有責任,必須小心。
在進取中不忘穩健,在穩健中不忘進取,這是我投資的宗旨。
有人買就是市場,市民購買力就是市價。如果沒有個人條件,運氣來了也會跑去。一生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誠實守信。我現在就算再有多十倍的資金,也不足以應付那麼多的生意,而且很多都是別人主動來找我的。這些都是為人守信的結果。
精明的商家可以將商業意識滲透到生活的每一件事中去,甚至是一舉手一投足。充滿商業細胞的商人,賺錢可以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1972,最具曆史意義的一年
一切偉大的行動和思想,都有一個微不足道的開始。
——李嘉誠
李嘉誠是一個實幹家,他既然決定大力投資地產,就會采取實實在在的行動。他先在現有的地盤上大興土木,並采取一些強有力的營銷方式進行營銷。成功的營銷方式使得大部分房子在未建成之前就有用戶上門求租。獲得租金後,李嘉誠再利用所得資金興建樓宇。
盡管如此,李嘉誠仍深感資金入不敷出,覺得發展太慢。怎樣才能既加快發展速度,而又不違背“穩健中發展”的發展方針呢?李嘉誠考慮再三,決定將長江公司上市,使之成為公眾持股的有限公司,利用股市來大規模籌集社會遊散資金。
香港的股票交易市場最早可以追溯到1891年,但股票市場真正形成規模是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之前,香港股市規模停滯不前,究其原因,歸納一下有以下幾點。第一,受大陸政治風波的影響,香港前途多多少少受到內地政治波動地連帶作用;第二,同海外市場相比,香港證券市場為投資者提供的便利條件,遠沒有海外市場豐富;第三,銀行業在1961年以後的激烈競爭中,使貨款變得相對容易,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股票的吸引力。
門外,當時的上市公司主要為外資大銀行,股市並沒有發揮出為香港工商企業集資的功能。1969年,由李福兆為首的華人財經人士組成的遠東交易所(俗稱遠東會)正式掛牌成立。遠東交易所的出現打破了香港會對香港股市的壟斷地位。遠東會對公司上市條件做了很大的放寬,交易允許使用廣東話,開辟了香港證券業的新紀元。隨著內地政治的逐步穩定,香港經濟經大動蕩後得到恢複並開始起飛,許多籌資的企業紛紛要求上市。1970年,遠東會的成交額高達29億港元,占當時香港股市總成交額的49%。其後,金銀會、九龍會相繼成立。加上原有的香港會、遠東會,形成了香港股市四足鼎立的新格局。這一格局的形成,為上市公司集資提供了更多的場所,大大刺激了香港市民投資股票的興趣。香港的股票市場一片繁榮。1971年年底,恒生指數攀升到收市的341點。低迷多年的香港股市大牛出世,一派興旺。在這種大背景的影響下,李嘉誠萌動並開始籌劃將長江公司上市。
公司上市,絕非易如反掌,李嘉誠為此也幾經思忖,頗費周折。1972年,長江地產有限公司被改名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
隨即,李嘉誠又委托財務顧問準備好一切上市文件,於同年10月,向香港會、遠東會、金銀會申請股票上市。11月通過交易所審定,掛牌上市,法定股本為2億港元,實收資本為8400萬港元,每股2元,共4300萬股,溢價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