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股市強人:當所有都衝進去的時候趕緊出來(2)(1 / 3)

首先,李嘉誠考慮到自己所控的長實係集團夠龐大了,僅以長實、和黃和港燈三家巨型公司的規模而言,獲得浩大的集資計劃是不成問題的。因此,將部分公司私有化,並不影響長實日後的集資擴張。其次,票投資者奉行的法則。這個道理誰都明白,但要真正掐準時機並非那麼簡單。而顯示出大度,以小股東的利益為重,就更不容易了。而李嘉誠在實行私有化公司時,卻做到了這兩點,再一次顯示了他與眾不同的魅力。

1984年中英就香港前途問題草簽後,香港投資一片光明,股市開始上揚。然而李嘉誠卻在1985年10月宣布將國際城市有限公司私有化,以1.1港元/股收購小股東手中的股票,這個價格比市價高出一成。該收購價與該公司上市時的發售價相比,僅高出0.1元。小股東當然非常高興,紛紛接受收購。

李嘉誠這次提出私有化,正在牛市之時,所以付出了較高的收購價格。圈中人說:“超人是人不是神,玩股老手李嘉誠,第一次私有化便走眼。”對此說法,李嘉誠說,我們也想借熊退市,但趁淡市以太低的價錢收購,對小股東來說不公平。

1988年10月,長江實業宣布將青洲英泥私有化。長實控有青洲英泥44.6%股權。在收購過程中,長實以20元/股的價格進行全麵收購,此價格比市價高出2.3港元,自然讓小股東們笑逐顏開。收購工作進行得十分順利。到12月30日收購截止期,長實已控製了青洲英泥95%的股票,從而可以通過強製收購完成該公司的私有化。

李嘉誠在收購嘉宏國際時,就沒有那麼順利了。嘉宏是長實係四大上市公司之一,它的前身是港燈集團非電力業務,於1987年組建而成。上市時,和黃掌控了嘉宏53.8%的股權,嘉宏掌控了港燈23%的股權,綜合資產淨值為44.57億港元。在全麵收購前,市值為155.09億港元。

東的利益。李嘉誠解釋主要原因是嘉宏盈利能力有限及業務與長實、和黃重疊。同時他又聲稱不會提高收購價格,如果有人出5港元/股的收購價,他會決定是否出售。

李嘉誠的話沒有得到股東的認同。在4月10日舉行的嘉宏股東會議上,小股東質詢:嘉宏1990財政年度業績顯示,其盈利狀況甚佳,13.16億港元的年盈利,與上一年相比,增幅達29%。另外,嘉宏所掌控的港燈市值連月上升,也會造成嘉宏資產值增高,這都顯示出嘉宏的發展前景是較好的。結果小股東不接受收購,嘉宏私有化建議以不足1/4的支持率而胎死腹中。

證券界認為:“這次私有化失敗的原因,是收購價偏低,收購方對嘉宏的評估與實際業績產生了很大差異。和黃出價太低,與1987年上市供股價4.3元的水平相差太大。李嘉誠素來關注小股東利益,而和黃的收購計劃沒有照顧到小股東的利益,有失長實係的一貫作風。”

另外,這次收購失敗與其他的一些因素也有關係:第一,曾有一個英國基金趁機斥資吸納嘉宏股票,嘉宏主席馬世民表示不提高收購價;第二,小股東看好嘉宏的前景,舍不得“忍痛割愛”。

按規定,私有化失敗之後,一年之內不得再提私有化建議,李嘉誠隻好耐心等待。

“大限”期滿後,1992年5月27日,和黃重提嘉宏的私有化建議。收購價5.5元/股,溢價32%。對這一價格,小股東們自然無話可說,欣然而受。在7月10日舉行的嘉宏股東會議上,以96.7%讚成票通過私有化建議。這次收購之所以成功,是大股東既保全了自身利益,又顧及了小股東利益的緣故。

借牛退市,充分照顧小股東的利益。在這個“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物欲橫流的拜金主義時代,有幾人能夠做到這一點呢?

有人說:一般的商家,隻能算精明,隻有李嘉誠一類的商界翹楚,才具備經商的智慧,舍小取大,在他們之中李嘉誠又是最最聰明的人。事實也是這樣。在李嘉誠的一生中,他首先考慮到的是他人的利益,甚至有時候把自己的利益讓給別人,以求人和,以求更大的利益。民間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得民心者得天下。李嘉誠這種時刻照顧他人利益的做法,絕對是得人心的,雖然所造成的良好影響看不見摸不著,但時時處處都可能對他發揮良好的作用。

鬥智不鬥力

做生意一定要同打球一樣,若第一杆打得不好的話,在打第二杆時,心更要保持鎮定及有計劃,這並不是表示這個會輸。就好比是做生意一樣,有高有低,身處逆境時,你先要鎮定考慮如何應付。

——李嘉誠

在長江實業剛成立的時候,李嘉誠就對置地擁有的中區豪樓名廈情有獨鍾。隻是那時候李嘉誠沒有那種實力。經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中的一係列收購戰,長實係實力大增,在規模上已經和置地不相上下。並且由於怡和係經營不善,對置地的控股權大大降低,等於是把置地置於怡和核心結構的外圍,壯誌未酬的“李超人”,豈有不購之理?